国际关系研究学者介绍

2022-12-26 22:23: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际关系研究学者介绍》,欢迎阅读!
国际关系,学者,研究,介绍

国际关系研究学者介绍- -

Tag 国际关系 研究 学者 1.汉斯·摩根索(1904——1980

摩根索被视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人。摩根索1904年生于德国,19231927年间先后在柏林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主攻法律。1937年移居美国后,曾任教于纽约布鲁克林学院、肯隆斯大学,1943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成为政治学系副教授、教授。从19501968年期间担任芝加哥大学美国队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期间还兼任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顾问。摩根索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著作中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从而使国际关系研究进入了成熟阶段。摩根索著述等身,主要有:《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1948)、《国际政治的原则和问题》(1951)、《捍卫国家利益》(1951)、《政治的困境》(1958)、《真理与权力》(1970)等等。《国家间政治》是摩根索的代表作,是当今国际关系学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在此书中提出了以权力、利益为核心概念来理解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2.肯尼斯·华尔兹(1924

华尔兹是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1924年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1948年毕业于奥比多林学院,1950年和1954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博士学位,19531957年在该校担任助教。1957后曾在斯沃斯摩尔学院、布兰戴斯大学任教并从事国际关系研究。1971年起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于1994年成为该校政治学系终身荣誉教授。同时兼任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全美政治学学会理事,《世界政治》编委等职务。华尔兹被视为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其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的冲突》(1971)《国际政治理论》(1979)、《核武器的扩散:一场辩论》(1995)等。《国际政治理论》一书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提出了国际关系的新结构主义理论。华尔兹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区别在于,他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结构体系,进一步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权力论。 3.罗伯特·吉尔平(1930

吉尔平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权威。193年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林顿。195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954年于康乃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60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601961年在哈佛大学充实博士后研究。1961年起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务学院讲授国际关系。1967196819761977年任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总统技术和经济顾问团成员。现为美国艺术科学学院院士。吉尔平自称为“一个自由学派的现实主义者”,其主要理论贡献是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向转向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其主要著作有:《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1975)、《战争与世界政治的变化》1981)、《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2000)、《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2001)等。吉尔平提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世界政治体系的冲突在于经济的双重性,国际政治经济学应当研究这一冲突并寻找解决之道;研究世界体系中政治经济关系的性质、结构、功能、动力及其规律。 4.约瑟夫·奈(1937 )和罗伯特·基欧汉(1941

约瑟夫·奈生于1937年,1958年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公共事务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64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771979年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19931994年任克零度政府全国情报委员会主席。19941996年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 罗伯特·基欧汉生于1941年,1957年就读于夏默学院,1961年其在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1965年开始先后执教于斯沃斯摩尔学院、斯坦福大学、布兰戴斯大学、哈佛大学、杜克大学。

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关注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国际制度和传统均势理论。两人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存》(1977)是新自由主义的经典著作。他们把国家间和超国家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将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论和科学行为主义提出的相互依存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剖析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对政治、经济、生态、军事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论”。 5.莫顿·卡普兰(1921

卡普兰是国际系统模式的创始人之一。1921年生于费城,1943年在宾夕法尼亚州坦普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511956年间先后执教于俄亥俄大学、哈弗福德学院、布鲁克林学院任教。1956年其任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全美政治学者学会理事,是国际政治科学协会和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成员。卡普兰对国际关系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系统理论”主要著作有:《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1957《世界政治的革命》1962《国际关系的新研究方法》(1968)、《孤立还是相互依存》(1975)、《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业化——宏观分析》(1979)。在其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1957中,作者把系统理论这一新方法引入了国际关系研究之中,系统分析了各种国际体系的特征、结构和作用,提出了国际体系的六个模式,被称为“卡普兰六模式”。

6.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沃勒斯坦被西方学术界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从事“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研究”,其世界体系理论被称为“沃勒斯坦世界体系学派”。1976年起,他在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担任“布罗代尔经济、李四体系和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沃勒斯坦的代表作《现代世界体系》集中体现了他的世界体系理论。在书中,他提出一个世界体系已伴随着几个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的变化而出现,需要一种包含政治、经济因素的结构分析模式,即通过“世界体系分析”来认识现代世界。他认为自由把世界政治置于全球资本主义结构的框架之中才能使其实质和内容得以揭示。他通过“中心-半边缘-边缘”模式分析了世界各个区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关心边缘区即第三世界的欠发展情况。 7.亚历山大·温特(1958

温特1958年生于德国的梅茵兹市,1982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麦卡勒斯特学院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19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博士学位。19891997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971999进入达特茅斯学院,现执教于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温特是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后起之秀,他的贡献在于借鉴哲学社会学理论,全面提出了基于社会互动关系的国际政治的建构主义理论。他的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社会里论》(1999)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社会建构理论。温特致力于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取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两派之长,使国际关系理论成为一种既考虑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又坚持科学实在论的理论体系。建构主义是一种整体主义和理性主义结合地理论:在方法论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的作用,在世界观上,否定纯粹的物质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的基本结构不是纯粹的物质性建构,强调社会性建构。 8.亨利·基辛格(1923

美国著名的外交家、现实主义理论家。基辛格于1923年出生在德国费尔特市,1947年进入哈佛大学政治学学习,1954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511971年间,执教哈佛大学并担任该校国际论坛负责人。19691975年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1977年,任美国国务卿,在其任内,实现了中美建交。1977年退出政坛后担任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顾问,对外关系委员会顾问等职务。基辛格兼有学者和决策者的双重身份,崇尚现实主义权利论,重视大国外交,强调均势实现。其主要著作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1957《选择的必要:美国队外政策展望》1961《重建的世界——拿破仑之后的欧洲:重新评价大西洋联盟》1980《动荡年代》(1982)、《大外交》(1994)。 9.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美国著名战略专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担任肯尼迪总统和约翰逊总统的外交决策顾问。1976年至1980年,担任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在任时中国和美国实现了外交关系正常化。布热津斯基的主要著作有《实力与原则:19771981年国家安全顾问回忆录》(1985)、《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1986)、《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1989)、《大失控与大混乱》(1995)、《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布热津斯基侧重于通过地缘政治理论来研究美国的国家战略,其观点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深远影响。 10.王逸舟(1957 )

1957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78进入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政教系学习,毕业时获法学学士学位。198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列研究系,1984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84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先后任马列研究所当代研究室副主任、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等职。现为世经政所副所长、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系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80代后期曾经专攻社会主义国家各种体制的比较,目前的研究兴趣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以及中国在新世纪的外交和国际战略。主要著作有:《当代国际政治析论》1995)、《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1998)、《单极世界的阴霾――科索沃危机的警示》(主编,1999)、《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主编,19992001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与李慎明共同主编,2001)、《2002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与李慎明共同主编,2002)。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 -

Tag 国际关系理论 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 自由主义 建构主义

[ ] 本文探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也试图讨论它的未来走向。1919-1948年是国关理论初创与理想主义主导时期,源于对一战的深刻反思,理想主义谋求实现一个想象中的和平世界。从二战到1979年是现实主义的主导时期,以二战和冷战为背景,摩根索建立起现实主义理论框架,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贡献。1979-1992年是自由主义复兴时期,新自由制度主义成为理论化程度最高的自由主义流派,与新现实主义比肩而立.1992年至今,强调观念和认同的建构主义兴起,逐渐与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形成三足鼎立。今后,国关理论将更多地表现出进化思维、权利政治和多元理论的发展取向。

国际关系成为一门学科有近100年的历史,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1919年起,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本文主要探讨在这四个阶段中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变化,并讨论国关理论可能的发展取向。

一、国际关系理论初创阶段与理想主义的兴起(1919-1948)

一战后,人们希望建立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1918,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主义影响深远,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即自由主义复兴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将威尔逊理想主义中民族自决、自由贸易、国际组织等观念重新整合梳理,并使之理论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关系思想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格劳秀斯、康德等人都有着关于政治和国际政治的重要论述,但没有统合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体系.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至多是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和政策建议.因此,1919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是国关学科的初创阶段、或曰幼稚阶段.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这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威尔逊的很多思想来源于国际法,他本人在任大学教授时期主讲课程也是政治学和法学.另外,一些国际联盟的积极倡导者,如塞西尔、劳特巴赫等,也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但是,国际关系理论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一书的出版.该书矛头直指威尔逊理想主义.卡尔认为,在国际关系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乌托邦主义,即威尔逊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的典型实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屡遭失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世界设想得过于理想,与现实脱节.国联的失败也是理想主义的失败,它忽视了现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亦即"实然"问题.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是一种和乌托邦主义对立的理念,它所重视的第一要素就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样看待权力和道德.卡尔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但什么是道德,怎样遵循国际道德,国家怎样具有自己的道德,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正是在权力这-核心问题上,卡尔对理想主义的尖锐批判使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很大反响,但最大的震撼还是来自二战.《二十年危机》首版在1939,当时战火初起g此书于1946年发行第二版,二战刚刚结束.二战的实际似乎印证了卡尔的预言,此书影响力进一步加.二战前人们纷纷谈道德和秩序,但卡尔说,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权力.所谓的道德,所谓的维持国际秩序、国际组织,都是维持现状国家的口号,德国不会这样思考问,不满意现状的国家必然要加强实力去改变现状.《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断裂",为战后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铺垫。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1948-1979

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48年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书的问世.如果说卡尔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界定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并突出了现实主义理论的话,那么,摩根索则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系统表述了现实主义的整体思想、基本原则和运用方式.因此,摩根索被称为"战后现实主义之父".由于国际关系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作为一门学科,它开始走出幼稚阶段,进入发展阶段.战后最初几年,美国一度垄断原子弹,被称为"短暂单极".但冷战很快就开始了,美苏对峙局面迅速形成,这种国际政治的背景又给现实主义增添了发展的土壤与证据.美苏对峙的本质是军事对峙,最终体现在战略均势上面。在这个阶段,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心转向美国,现实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范式,国际关系研究基本上是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展开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是:权力(特别是军事实力)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现实主义作为主导理论持续30.在这个大框架下,许多针对实际问题(:战略威慑问题、安全困境问题等)的研究深入展开,使国际关系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标志有两个:

其一,现实主义高度理论化。《国家间政治》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基本问题,但全书理论化程度并不很高.之后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一些有影响的理论相继出现,论化程度越来越高.比如强调权力结构决定世界体系稳定的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和挑战国之间相对权力变化会导致战争的权力过疲论等.再如,卡普兰的体系论、文利森的决策理论等也使国际关系研究进一步规范化.《集体行动的逻辑》的作者奥尔森从经济学角度也提出了国家兴衰理论,指出大型分配联盟是国家衰退的重要原因.大型战争可以将原有的社会结构全部打乱,所以战后会有迅速的经济发展-m经济学家严谨的方法论更加受到重视.有人用这种理论专门分析了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发展,也有人试图把此理论运用到分析中国"文革"后的发展。

其二,形成了以社会科学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方法论体系.在国关理论的幼稚阶段,很多学者是从历史学法学转行研究国际关系的,前者沿着历史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后者沿着国际法学的脉络展开分析,国际关系理论本身在幼稚阶段没有自己的方法论.在现实主义主导阶段,国关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主要在于战后美国出现的社会科学繁荣,人们强调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行为主义开始主导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元论,认为二者本质上一样.与此相呼应,国际关系学学者努力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化为一种极其筒约的理论,能够用公式表示出来,能够用定量方法计算出来.不仅在国际关系学界,在整个政治学界都出现了这个趋势.所谓国际关系学第二次大论战主要是方法论论战,争论焦点在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到底能否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之中.结果是科学派占了上风.这种结果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将国际关系学科的方法论逐渐统合起来,形成了比较""的国际关系科学方法论.与之相关的数据收集也积极展开.比如,在密歇根大学建立了庞大的战争数据库,收集了自拿破仑战争以来所有可以收集到的战争数据,建立了"战争相关系数"体系(COW,the Correlates of War)不过,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是建立起科学方法论的话语霸权,其他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被边缘化了。

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论这两条主线的发展,1979年汇聚到一个顶峰,即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L以自然科学理论标准衡量,此书至今仍是国际关系理论界最严谨、最简约的著作.它以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为基本前提,将以主要国家实力分配为基本内容的体系结构视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变量,形成了以国际体系结构解释国家行为的严谨理论体系,简称"结构选择".以方法论的标准衡量,它具有高度的理论简约性和可证伪性,比枝容易地演化出理论假设,通过理论、假设、数据、验证的步,得出分析结果.《国际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引用率最高的书,是第二阶段的集大成著作,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学科趋于成熟的标志.当时的国际政治背景,尤其里根上台后美苏展开的第二轮冷战,似乎再度证明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不可取代的。

三、国际关系理论繁荣阶段与自由主义的复兴(1979-1992)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学科的繁荣时期,以现实主义危机和自由主义复兴为基本标志.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政治现实中出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美元贬值、越南战争、石油危机等一系列事件,这使人们开始反思现实主义的许多基本命题是否还能解释国际关系的现实.1979年作为国关理论发展的第二和第三个阶段的分野是因为此年《国际政治理论》出版.此前两年,即在1977,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出版了著名的《权力与相互依赖L在这本理论著作之前,两人也已提出过"跨政府关系"的概念,对国家作为单位提出了质疑.m《权力与相互依赖》否定了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假定,虽然由于第二轮冷战开始的政治大背景,该书没有立刻掀起理论论战,但它是自由主义全面复兴的序曲。

《权力与相互依赖》提出的三个与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基本假定是:第一,否定现实主义以国家为国际关系惟一行为体的命题,认为国家不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其他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影响.第二,军事安全并非总是国家的首要问题。其他问题也会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第三,军事力量不是或不完全是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有效手段.华尔兹对摩根索的理论做了两个重大修正.一是把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从人性改变到了无政府性.人性难以科学,是难以验证的东西,华尔兹的理论之所以具有高度的科学,原因之-就是他的理论变量都是可验证变量,这样华尔兹否定了摩根索现实主义的第一原则,亦即人本性好斗。华尔兹认为国家间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而不是人性.二是华尔兹认为权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生存才是目的,所以,华尔兹理论又被称为"防御性现寒主义".在无政府状态下,保存自己只能靠自助,依靠军事力量,因此,华尔兹主张权力的合理性够用.但是,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基欧汉和奈提出了质疑,是否只是军事手段才是权力?例如,军事强大的美国和军事属弱的加拿大为邻,是否美国可以因渔业纠纷而派兵进攻加拿大?基欧汉和奈认为军事手段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保障国家生存和利益的最有效手段,更不能事先假定如此.权力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权力也可以来自相互依存,世界的相互依存度很高,但是不对等的,不对称的相互依存产生权力。

1977年以后,特别是进人80年代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自由主义.有影响的国际关系自由主义理论包括:迈克尔·多伊尔和布鲁斯·拉塞特的"民主和平论",认为民主体制是和平的基本原因』商贸和平论,继承了亚当·斯密的思想,认为只要国际上有一个开放的商贸体系,国家就不会发动战争.梳理起来,共有五种形态的自由主义,:共和自由主义、相互依存自由主义、认知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制度自由主义.各种理论纷纷出台,形成了繁荣阶段的高峰时期。

在诸多自由主义流派中,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化程度最高,这主要归功于基欧汉.新自由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没有新的贡献,而是严格继承了科学方法论,坚持科学实在论和物质主义本体论,坚持国际关系中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可发现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华尔兹和基欧汉都借鉴了徽观经济学的理论,在理性主义这个大范畴中进行研究.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根本突破始于对现实主义一个重大理论——霸权稳定论的批判.霸权稳定论是华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的典型范例,它的基本命题是国际体系中实力分配的结构决定这个体系是否易发战争、是否稳定.霸权国可以遏止战争,一旦没有霸权国,则会狼烟四起.根据这个理论,霸权国在军事经济上占有绝对优,且建立起规则、机制和制度来维持霸权地位,同时也维持着世界秩序.70年代中后期,人们普遍认为美国霸权衰退了,《大国的兴衰》反映了这种共识.该书的基本观点是任何大国都要衰退,主要原因是在海外的帝国战线太长,太多的承诺必然要消耗自身的资源基础.根据霸权稳定论的基本理论,只有霸权国把自己的军事济实力重新恢复到最高点,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规则、机制和制度,维持体系本身的稳定.基欧汉则认为,维持秩序既靠权力,也要靠制度,如一个国家或社区成员服从制度,在没有强权保障秩序时,仍然可以维持秩序,实现稳定.霸权国(指美国〉在权力鼎盛时的1945年领导建立了一系列的国际制度,根据霸权稳定论的说法,霸权国一旦跌落,它所领导制定的制度也随之瓦解.但基欧汉指出,这种供应学派观点是不适当的,应当从需求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即便制度是霸权国提供的,但由于元政府体系中国家对制度的需求,所以即使霸权国权力消退,已有的制度也不会全然瓦解,国际制度仍然可以是维持秩序的最主要的手段,促成国家阔的合作.1984,基欧汉出版了《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L作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作,该书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比较完整地提出了需求学派的制度理论,也使新自由制度主义成为了众多自由主义流派中理论化程度最高的理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成熟。 除此之外,第三阶段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发展:

其一,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的"英国学派"此间取得了重大进展.英国学派大致可以归为社会自由主义学派。早期重要学者马丁·怀特在卡尔分类的基础上,将国际关系理论分为现实主义、革命主义和理性主义,分别对应着霍布斯传统、康德传统和格劳秀斯传统.前两者类似于卡尔所说的现实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第三类则是怀特的贡献.国际社会不是霍布斯的互相征战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法律和准法律约束的社会性结构.怀特闸释的理性主义成为英国学派的基本理论出发点.布尔是英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其著作《元政府社会》70年代冷战非常激烈之时提出可以建立一个有规则管理的国际社会.英国学派发展至今,出现了新的一代以及《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发展》等代表作.布赞的《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发展了英国学派的核心思想.尽管他本人不承认自己属于什么学派,但布赞探讨国际社会向世界社会的演进,其方法论特征也已经比较明显,即从历史中提炼理论,这与英国学派的基本研究脉络是并行不悖的.[叫比如说,谈国际社会、国际体系,不像华尔兹那样当成是超历史概念,而要研究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过程.这样,历史演进就成了英国学糠的主要研究方法.历史学家不同的是,这种历史演变的方法着重于在历史中提炼国际关系理论的概念,是史学与国际政治的融合、史料为政治学研究服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有大的历史观,很容易形成一种发展和进化的理论,弱点是以科学观来看,英国学派理论难以提出明确的因果关系假设,缺乏理论陈述的清晰度。

其二,非主流理论对主流理论的抨击日趋尖锐.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依附理论仍然在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也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另一方面,非主流理论也开始与主流理论正面交锋.1984,基欧汉主编《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收入了批判理论和后现代理论对新现实主义的质疑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3c8f9fff705cc175527091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