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想像力》的读后感

2022-04-01 01:23: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的想像力》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想像力,社会学

社会学的想像力》的读后感



在看《社会学的想像力》之前让我过了一遍《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 郑杭生主编)是个幸运的意外,想要对某一门学科有一个最基础的了解的最快途径莫过于找一本不错的出版社出版的关于该学科的概论性质书籍来看一遍。若非如此,就算我对米尔斯的观点十分赞赏,但是收效可能不会这么大。 当时看社会学概论新修》的时候曾经想写一篇文章来讨论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研究什么、社会学研究方法等,只是那时候思绪混乱下笔无物,便知道自己功力差太远,只好老老实实看书。读罢《社会学的想像力》,顿觉可以借着米尔斯的观点将这些问题稍作整理。 社会学概论新修》对于社会学的定义是如下: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这个是社会运行论的观点,偏应用性。相比之下,《社会学的想像力》中对社会学的研究比较偏向描述性,米尔斯认为社会学研究的是一定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中人与社会的结构特性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关于社会学是什么以及研究什么的观点有许多,目前我将之概括为描述性和应用性,即客观地描述社会结构社会现象或是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从《社会学的想像力》的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对当时的社会学研究(米尔斯的这本书成书于20世纪中叶)以及一些社会现象的介绍分析和批判。第二章中的宏大理论可以翻译为概念崇拜或是术语滥用,代表人物帕森斯,代表作《社会系统》,宏大理论的具体表现是试图用符号、概念、术语打造一个可以作为基本模型存在并且适用于任何一种社会分析的社会模型。在该书的第七章中,米尔斯通过对人类多样性的论述间接再次批判了该理论。 宏大理论让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哲学中关于本体的一种说法,世界本体如一面镜子,所有的科学、文化、制度、理念不过是因为人的不同而成的镜面反射折射。本体藏在镜面之后,难以一窥全貌。因此我想,宏大理论研究的结果,大概是把一个未知的未能窥得全貌的东西通定义这么一种手段变成了已知。那么就让人不得不去质疑,这样的定义从何而来,而又凭什么将之定义为此。宏大理论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种,自有其价值所在,但是不能代表全部的社会学研究,一味地纠结于定义,社会学不免被概念架空,其很难对社会变化作出解释,更难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第三章提出的抽象经验主义一度让我觉得比较难以理解定位,我想所谓经验,大概指的是其对社会科学统计的应用,其成果多是调查得出的结论,而所谓抽象,或许是因为其对文献以及历史的忽视。翻译为通俗语言,或者可以用一个比方说明,例如一个地区月人均支出3000元,用于食品消费的占总支出的20%,根据恩格尔系数来说已经是最富裕的标准了,但是能不能就判断该地区不存在贫困问题呢?抽象经验主义的程序化的统计手法容易使社会研究结论片面而仓促,一部分的事实很可能会被数学数字掩盖过去。

就拿最近大红大紫的CPI数值来说,这个数值的节节拔高是说明了一些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是表现了一定的趋势,但未必准确地预测了未来的所有趋势,它可以作为参考,但也就是参考而已了。或者再换一个比方,例如考试这种东西,能测量出的顶多是考生不知道多少,但无法测量该考生知道多少。

该书第八章中米尔斯谈了历史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某种意义上是针对这第二章的抽象经验主义而提出的。把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引入分析中,有助于分析的周全。 第四章提出的实用性和第五章提出的科层制可以联系着说,因为其共同结果是社会研究(当然,我认为不仅仅是社会研究)中的学术叛逆性、自主性、独立性的缺失,只不过第四章偏重的是强调学术的道德性和政治性的失去,而第五章偏重于强调科层制手段对效率和规范的追求以及其获利的目的。

在第四章中米尔斯有一句绝妙的话:“……若说有人正在出卖自己,那就有些天真了,而且


也不甚妥当;因为这种苛刻的词汇只有在确实有东西出卖时候,才是妥当的。他们卖的不是自己,是学术的灵魂与学者的公信力。学术的实用性到底该摆在什么位置,这是个问题。 第五章提出了学术行政官学术批量生产的概念。科层制可以使得研究成果的出产迅速而高效,并有完整漂亮的理论和方法为保证,当然这种研究成果不能说一点意义也没有,是学术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缺失的。“……部分人常常把智力本身从个性中割离出来,把它看作一种他们希望能借以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的技术小玩意。往极端了举例是学术腐败,更普遍的是学术成果与专业声望、经济利益等挂钩以及学院中的派系斗争和学院政治家的出现。

第六章换而言之说的大概是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对社会科学的限制。在经典实践中,证明什么通常被认为与如何证明一样重要,甚至可能比之更为重要。 第七章和第八章阐述的是人类的多样性与历史对社会研究的重要性,这是米尔斯认为在分析社会中不可缺漏的要素。

第九章论理性与自由,第十章论政治。在我看来第九章中有四个概念需要注意,即合理化、理性、自由、异化;有两个精彩的命题:不依托理性的合理化以及快乐的机器人。人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合理化,可同时也越来越焦虑不安,虽然米尔斯的这本书写于半个世纪之前,但是看看这一段话多么睿智而锋利地指向当前的一些社会文化现象:“……教育的普及或许却会产生技术白痴和民族主义者的狭隘心理,而不是开启心智,独立思考。向大众广泛疏导历史文化或许并不能提高他们文化理解的品位,反而会使历史文化庸俗化,并强烈压抑了人们的创新力。

什么是不依托理性的合理化,打个比方,就像当前招聘中的对学历和形形色色的资格证的看重使得学生们不管有用没用先去考了各种各样一堆证在手,这就是一种不依托理性的自我合理化。什么是理性,理性是人对价值的判断与表达的能力。什么是自由,自由是人经由理性对价值作出判断后按照自我意愿进行选择并行动的能力。什么是异化,根据米尔斯的见解,就困扰而言,个人不明了它的价值和表达措辞,为此他焦虑不安,这种困扰就被称为异化‟”

异化是在不依托理性的合理化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焦虑,这种焦虑的存在便引出了快乐的机器人的概念。规律的环境可以使人变得机械化,例如准点打卡上班,日复一日地完成一模一样的工作,准点下班。这其实也是一种合理化,问题是,这种机械化合理化会不会使人产生幸福感?

在米尔斯看来,为人们指引通往自由与理性之路是社会学的任务,但是这个问题无可避免,即人们会变得想成为快乐的机器人吗?

并非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企求自由,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尽全力或能够尽全力获得自由所必需的理性的。

这与第十章中所提出的人们感兴趣的东西有别于投合人们利益的东西构成了社会学研究者不得不面对的两难困境。

社会学概论新修》是知识性阅读,而这本《社会学的想像力》是思考性阅读。其价值不在于其提出了多少概念和命题,而在其清晰而敏锐的思路。 作为一个尝试着跨学科学社会学的学生,我将这本书看完,觉得像是一个引路者为我打开社会学殿堂的大门,指点品评着里面的珍品,然后微笑着向我发问。 你是否已经了解或者至少对你想学的东西有了大致的认识呢? 我想我大概有了一个关于社会学的轮廓,如果我确实要学习下去,我必须尽可能地了解已有社会学理论,已有的社会学研究以及学会社会学研究方法。 你是否知道应当如何学习了呢?


我想,大概是保持谨慎,注意细节,循序渐进,明确目标,怀疑并审视据称的事实,保持好奇心,贯彻学者的伦理。

你是否知道你将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1、浩如烟海的已有的社会学研究成果需要学习;2、广阔的历史和人类的多样性的把握很有难度;3、在避免学术术语的滥用的同时又要尽可能从容地信手拈来地运用术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4、在运用理论和方法的时候要尽可能不被理论和方法所束缚;5、在实用性和科层制泛滥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定位的困难;6、对价值的选择运用的困难;7社会学究的道德和政治的窘境;8、学术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 阅读这本书是对自己的一次拷问,你是否知道要走的是什么样的路,你是否还要继续向前走。这拷问不仅仅是针对社会学还有那些长久以来我所坚持的东西。在清楚地知道可能会遭遇何等困难的情况下仍决定坚持的话,那么无论是何等的苦难都应可以坦然从容处之,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41b9a5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