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 提升育人质量

2023-03-26 09:37: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五育融合” 提升育人质量》,欢迎阅读!
育人,融合,提升,质量

“五育融合”是当前及未来基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融合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机制:其一,“融合过程机制”解决“如何让五育融合真实日常发生”,融合的阶段、步骤、载体和方式有哪些,为此需要对“五育融合”的过程实行“整体设计”;其二,“融合评价机制”指向“如何整体评价五育融合的效果”,这将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教育质量体系:不再是孤立地评价德育成效、智育成效、体育成效、美育成效和劳育成效,而是以“五育融合度”为评价单位,实行整体评价;其三,“融合保障机制”致力于解决“如何保障五育融合真实、有效且持续发生”,存有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各自承担什么融合责任,在学校教育内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怎么办?在学校教育外部,家庭、社区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敬老院等各类校外机构,又该有何作为?由此要求的是整体保障。

“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它预设人的成长发展,不但是全面发展,更是融合发展。所有教育活动对人产生的育人成效,很难截然分离为这是德育,那是智育、体育,或者美育仅在这里体现,劳育只在那里浮现……实际上,每一种教育教学行为,都可能对孩子的生命成长具有综合影响,产生综合效应,各育的成长效应是相互贯穿、相互渗透和滋养。

“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实践”。“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的前提下提出的。“五育”并举强调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是对教育的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倡导,“五育融合”则着重于实践方式或落实方式,致力于在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如同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之间的“多”与“跨”的区别一样,“并”与“融”的主要差异在于:并举之“并”更多具有名词或副词的特性,融合之“融”,主要是动词,它意味着行动和实践。在这个意义上,“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是理想与实践、目标与策略的关系。“五育融合”彰显了一种实践形式,即“融合实践”,是一种独特且重要的育人实践.

路径或策略来看待,依然低估了它的特殊价值。“五育融合”的提出,还蕴含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育人理念,即“融合理念”,它与“融合实践”一样,直指以往制约育人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和难题之一:各育之间的相互割裂、对立甚至相互矛盾。它带来的不是相互分离、割裂的德育论、智育论、体育论、美育论和劳育论,而是“五育融合论”。未来的诸育理论,都将在“五育融合”的理念和体系内得以重建。 “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思维”。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系统思维,包含了“有机关联式思维”“整体融通式思维”“综合渗透式思维”等。传统教育之所以存有不够融合的顽疾,根源在于思维方式的点状、割裂、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等,从而导致各种教育之力的相互抵消、相互排斥,无法形成教育合力,难以产生叶澜教授所言的“系统教育力”。有了“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之后,不但各育之间的关联度、


衔接度将有所提升,各育自身的推动方式、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式也会随之发生革命性变化:从此以后,各育都将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之下,重新建构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制。

“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挑战”。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挑战意味着今后的学习,不但是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人机交互式学习,也是“五育融合式”学习,形成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学习兴趣、意识、方法、水平与习惯;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挑战带来的是新要求:要有“五育融合”的教学新基本功,既要善于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充分发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活动的“五育效应”,也要善于融合利用各育的育人资源,实现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校长那里,需要具备的是“五育融合”的管理新基本功,如何建构适合“五育融合”的体制机制、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班级建设体系以及整体性的学校文化体系,生成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新型学校管理方式等。所有这些都构成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它带来的是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希望、新道路和新时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42d8b1616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6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