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

2022-07-19 17:0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迟子建》,欢迎阅读!
迟子建

浅谈迟子建及《额尔古纳河右岸》

初遇迟子建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下午,那天,我蜷缩在床上,闲来无事拿起床头刚买的书,《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心里默念了下书名,当时并没想到它会在接下来的六小时里让我如此震撼。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小说似一壁饱的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壁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悲苦的民族史诗。

他们住在像伞一样的希楞柱里,他们也叫它“仙人柱”。“希楞柱很容易建造,砍上二三十根的落叶松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向天空,汇集在一起;松木杆的另一端则贴着地,均匀地散布开来,好像无数条跳舞的腿,形成一个大圆圈,外面苫上挡风御寒的围子,希楞柱就建成了。早期我们用桦皮和兽皮做围子,后来很多人用帆布和毛毡了。” 希楞柱尖顶处有一个小孔,自然而然成了火塘排烟的通道。他们也可以透过这个小孔看星星,就像是擎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似的。他们的房子是如此浪漫,就像与自然融为一体。

我看到中俄边界生活着一群鄂温克人,他们饲养驯鹿,驯鹿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最密切的伙伴。 驯鹿性情温顺而富有耐力,它们虽然个头大,但非常灵活。负载着很重的东西穿山林,越沼泽,对它们来说是那么的轻松。它们浑身是宝,皮毛可御寒,茸角、鹿筋、鹿鞭、鹿心血、鹿胎是安达们最愿意收入囊中的名贵药材,可换来鄂温克人的生活用品。鹿奶是清晨时流入他们身体的最甘甜的清泉。行猎时,它们是猎人的好帮手,只要你把打到的猎物放身上,它就会独自把它们安全运到营地。搬迁时,它们不仅负载着我们那些吃的和用的东西,妇女、孩子以及年老体弱的人还要骑乘它。而它却不需要人过多地胴应。它们总是自己寻找食物,森林就是它们的粮仓。除了吃苔藓和石蕊外,春季它们也吃青草、草间荆以及白头翁等。夏季呢,它们也啃桦树和柳树的叶子。到了秋天,鲜美的林间蘑菇是它们最爱吃的东西。它们夏季渴了喝河水,冬季则吃雪。驯鹿一定是神赐予鄂温克人的,没有它们,就没有鄂温克人。

他们信奉萨满,他们的神统称为“ 玛鲁”,被装在一个圆形皮口袋,供奉在希楞柱入口的正对面,大人们出猎前常常要在神像前磕头。我不得不提这本小说之所以让我震撼有一部分来源于此。每次当族人生病时,他们回请来萨满跳神。当我阅读跳神部分时,我脑中如电影放映显现出一个身披毛皮衣服,头戴项链,发插羽毛,脸涂胭脂,手舞足蹈的围绕着篝火跳舞。这时一个微弱的生命将重新被注入生命的活力,慢慢的精神起来。同时,一个生命的挽回必有一个生命的凋落来做为代价,这也许就是自然的法则,万物处于和谐平衡之中。

小说中的萨满妮浩非常令我感动。他为了救族人(即使那些人自讨苦吃,令人讨厌)牺牲了自己的四个孩子,第五个孩子也因为恐惧而离开了她。我想,当她跳神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是沉重复杂,充满矛盾。一边是自己怀胎十月、


血浓于水的孩子,一边是受自己庇佑的族人。但妮浩最终选择了跳神,用自己孩子的命换回族人的命,这也许就是她作为萨满的责任与担当。

我觉得鄂温克人的生活是朴素、简单、快乐的。他们住在希楞柱里,夜晚可以看星星,那星星像极了天的眼睛。他们可以用桦树皮做船、桶、盒子,割开桦树皮还有清甜甘冽的桦树汁饮用。他们以打猎为生,与外界联系甚少,只用皮毛、猎物换取生活必需品。他们搬迁、游猎,享受自然的恩泽。他们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

我从清晨到正午,再从正午到黄昏到半个月亮,我的太阳也落下了,月亮升起来了,我合上书,心里有震撼,也有愤怒和沉重之感。一个民族因现代文明的发展而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丧失独特的民族民风,变成这世俗世界中的芸芸众生,让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整部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的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她的出生至暮年的所见所闻,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民族的变迁。这部小说描绘了鄂温克人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骑,“文革”的阴云、、、、、、求生存。他们打败了严寒、猛兽、瘟疫,熬过了战争年代,但最终在现代文明浪潮的的冲击下日渐式微。他们不得不离开山林,离开希楞柱住进房子定居,把驯鹿圈养起来。因为动物要实施保护,他们不能再打猎了。但同时数以万计的伐木工人进去了,数以万计的木材被运出来了,我仿佛听到森林在哭泣。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写了这个鲜为人知、弱小的民族一代又一代生死传奇,一代又一代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独特民风,是这个弱小民族的挽歌,人类进程的某种悲哀。

通过这本小说,我偶遇了迟子建。她的文笔清新,意境优美,给人带来一种舒服体贴之感,却又不失美的享受。从她的文字里仿佛能闻到淡淡的青草香和花香,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愉快的鸟鸣,充满了浓浓的自然之味。

同时,她的小说还带着浓浓的地域特色。就像迟子建自己所说“一部作品的诞生,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一样,是需要机缘的。首先,它必须拥有种子,种子是万物之母。其次,它缺少不了泥土,还有他不能没有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以及清风的抚慰。”迟子建生长在东北,她的创作与黑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篇黑土上的所见所闻以及这片黑土上上的独特民风民情都给她提供了种子、泥土、阳光、雨露、清风,使得这部小说蕴含着浓浓的地域气息。

当然好的小说是要以高尚主题为支撑的。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一贯体现和蕴含着三大思想情怀——历史的沧桑、人性的洞彻与生命的悲悯。这正是迟子建小说的精华所在,也是其小说成就最重要的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52c089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