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2

2022-03-29 02:45: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2》,欢迎阅读!
实词,词义,文言文,解题,把握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



课题类型 复习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的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 2 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方法: 例析复习(师点拔生讨论) 练习巩固(课内外练习各若干题)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完成历年高考一词多义相关试题和自编练习题若干。 2、印发巩固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在高三的复习中,文言文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解题方法。

二、方法例析:



()、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练习中“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义不符。又如1998高考16题“冀得一归觐”中“觐” “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分析,C项“拜见”就是很容易找到的答案了。再看看1999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 “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另: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对这类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如2001年卷第11题的D项(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败逃者。又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


义是“奔马”。又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另: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的意思吗) 3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 4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赢”也与上句的“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 多”)

(三)、利用语法结构辨别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

2000年卷中的第11B项(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审”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 用引申义“知道”C项(取樵炊爨{cuàn,灶}——樵:打柴) “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樵”为名词,理解为动词,明显不当。又如: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明史》(“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 “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再如:习题“怀信侘傺”中“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不可能为“相信”“确实”之意,应为“忠诚”

另: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2临表泣零,不知所云。(“表”字因有“临”的限制,就能推断它是动词“上表”之意。) 3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来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4夙兴夜寐、文过饰非、严惩不贷、不卑不亢、出类拔萃、孜孜不倦等均可按语法位置推断法由已知去推知尚不明确的词义。

(四)、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收天下之兵”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又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另: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推知“芳不得薄兮”的“薄”也可作“接近”解。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五)、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如:2003年卷中的第11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又译不通,只能是“对待”。又如习题中“所举应法,得其罪辜”,联系上下文看,该句内


容与“处罚、制裁”有关,其义可解释为“告发、举报”。再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里的“人事”是什么?只有探究一下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理解为“人的作为” 另: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2“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应”和“对”连用,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3“烟涛微茫信难求” “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三、课堂小结:文言实词可以从以上不同的角度去把握。但是,真正要做到准确理解,大量的积累是关键中的关键。我们要扣紧课本,牢固掌握课本上的文言词语。这些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虽然平时没有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课堂练习及评讲

学生做题、讨论,明确,巩固。

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提高做题的准效率。

附板书设计: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五法“ 分析字形

看清结构 辨析语法 联系成语 语境推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59dc33d804d2b160a4ec01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