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过清明节的习俗

2022-04-02 10:0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各地过清明节的习俗》,欢迎阅读!
清明节,习俗,各地

各地过清明节的习俗

关于各地过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小科普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每年公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起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

寒食节有上坟之俗,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各地过清明的风俗 山西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香港

清明是当地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坟前,焚烧香烛、冥镪,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一些港人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提早数星期拜山,并不需要恪守清明正日祭祖的传统。

早在英治时期,中港边界纵然守护深严,但每逢清明,位处中港边界的沙头角禁区多会有限度开放,让人到沙岭坟场拜祭;早年中国仍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少人亦会在清明节,以祭祖为借口回乡,人人身穿多层衣服,携带异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济乡间亲友,中港火车票亦会出现抢购潮和抄黄牛票的情况。 近数十年,香港人为先人清除坟前杂草时,有的相信“火烧旺地”的风水说法,放火烧杂草,结果引发多宗严重山火,备受社会关注。2007年更有团体要发动“清明无山火誓师大会”,呼吁市民勿再放火除杂草。

清明也为当地带来一句俗语:“有乜拜山先讲(有甚么事,拜山再说)”,意谓不要再说废话,留待清明跟死人说吧。

上海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而出行到苏州、嘉兴等外省地方的人次也达到一百多万,因而清明前后十天交通拥挤。

四川

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

福建

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当天(一般是新历四月五日),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客家人则在元宵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台湾

在台湾,每年“民族扫墓节”放假一天、也等于有清明假期,由于祖籍扫墓习惯(泉州、漳州、客家等)的不同、与现代社会的忙碌,民众并不会在同一天扫墓,所以民族扫墓节这名称颇有问题(例如客家人就不流行在清明扫墓)。


四月五日也被定为“蒋公(蒋xx)逝世纪念日”(有人认为蒋xx并不是在本日过世),但是在去蒋化的风潮下,2007年已经将蒋公逝世纪念日取消。一些泛蓝支持者及特定媒体制造谣言,说政府要连清明节一起废除,此谣言也流传于中国大陆,但实际上废除“蒋公逝世纪念日”完全没有影响清明节的休假。

舟山

扫墓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虽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闽南

清明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很早起来,预备香烛,煮几碗菜饭(或用三牲酒醴),祭祀祖先。

等到晌午时候,就要行祭公祖的风俗了。公祖奉祀的地方,多在一乡一社间的“宗祠”、“家庙”。凡该姓族属子孙成丁以上(娶过妻的),便可进入祠庙享用筵席。那家长乡老,也趁着这时节,讨论祠庙必要的事宜,所以他们认定这一天,为最重要的日子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5fe992026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d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