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动研究案例

2022-12-30 11:38: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行动研究案例》,欢迎阅读!
行动,案例,研究,教育

教育行动研究案例

一、 问题与设想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一定程度会影响到教师所教 授内容被学生所接受的效率和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行动能帮助老师提升课堂 气氛呢?由此我设想通过对一篇课文 《坐井观天》的不同教学行动的解剖,来发 现促使课堂气氛活跃的教师教学行动上的因素。

二、 设计与实施

(因为条件所限,自己模拟担任教师,找同学模拟学生) 1 课例

所选课例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坐井观天》 2 执教者 自己 3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A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不可以坐井观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难点是寓意的理解。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思路(简记):①②③④⑤⑥①②③④⑤⑥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学生自由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共说了几次话?是在 什么地方说话?每次说话的内容是什么?

抓住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a. 第一次对话:青蛙向小鸟提出了什么问题?小鸟怎么回答?

b. 第二次对话:青蛙为什么说小鸟说大话?小鸟是真的说大话吗?为什 么? c. 第三次对话:青蛙为什么要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劝青蛙做什么 事?为什么要

这样劝他?

d. 在理解三次对话的意思时,指导学生朗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 朗读全文,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教学生字。

2 教学设计B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把课文读熟、读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从这则寓 言中明白的道理或受到的启发;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并记住这个成语; 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识“寓”、 “则”、“际”三个生字,并会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朗读好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难点是感知课文中蕴 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青蛙和小鸟的画片与头饰、小黑板。 教学思路(简记):

快乐入题,板书课题。教师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井”,然后在“井” 里贴上


一只大青蛙的图片,借此入题。

指导学生读熟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丢字,不 加字,把课文读顺。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三次对话。读出语气和停顿,读出感情。

a. 教师范读,学生评价教师读得怎么样?和自己读的有什么区别? b. 学生模仿教师读。

c. 教师指导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停顿,读出味道来。在读的 指导中,运

用各种读的形式,如范读、师生接替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做动作 读、相互对读等等。在读中相机弄懂“无边无际” 一词的意思。

指导学生感悟内容,说说自己读懂了一些什么,或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 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自由说,教师只点拨学生的思维,不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并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表演故事。注意让学生表演出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的样子。 指导学生识写生字。

4、教学实施

1)教学。用A B两种教法分别教学。 三、效果与讨论

1、效果

两种教学行动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对比。如下表:

教学A

课堂气氛严肃、较沉闷。

学生的课堂负担重,尤其是心理负担。

教学B

课堂气氛和谐、生动、较活泼。

学生课堂负担轻,心理是愉悦的。 与左相反。 读书面不宽,读书量不大,参与朗读的人 不多,

兴趣不咼。

教师提问为主,学生很少提问,思维不活 跃,教师不提关于内容理解方面的冋题, 学生质

疑问难,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象不丰富。

侧重理解内容,学生语感没有得到训练。 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课文寓意。

重在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培养了语 感。 学生在感知课文寓意的同时,还发表 了许多新的见解。

与左相反,学生人人有收获,个个有 提高。

听、说、读、写、识、知识、能力、情感 等教学

效率的整体综合性不强,有的学生 无收获。

2、讨论

为什么两种教学行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课堂效果?将两种教学活动过程进 行一下比较,如下表:

教学A

以“教”为中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是 程式化的、固定的。

教学B

以“学”为中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是 灵活的、变化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67f1401a5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