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蒙田说课稿

2022-04-22 22:3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热爱生命蒙田说课稿》,欢迎阅读!
蒙田,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说课稿

一、说教材

《短文三篇》选自《语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冲击的力量。它们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学会思想,学会平等、合作和承担责任,它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同时,《热爱生命》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单元主题是学习随笔杂文,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逻辑思维。

二、学情分析

准高二阶段的学生经过高一的彷徨,情感趋于稳定,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有所提高,对于生死、生命的尊严、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等问题开始关注,有些同学已经进行过初步的思考,而且他们的思维能力此时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对此类文章也是有兴趣的,但他们阅读的思维习惯还不适应哲理性很强的作品,尤其是随笔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某些语句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抓住理解作者思想并加以个性化的分析和阐述这一方面,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和讨论一些问题。而且学生对名言警句是比较感兴趣的,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品味三篇文章中的某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醒他们摘抄积累,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不断的体会。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论,为了维系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构建“有效课堂”“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前自学、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段。这种学习模式最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四、说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预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定教”。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我们共同讨论,师生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西方随笔的文体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和主要观点。 2、了解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筛选文章主要信息。 3、能结合自身的感悟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4、注意学习课文语言,摘抄名言警句。 (二)过程与方法: 1情景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关于生命的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学生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相结合,辅之以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讨论法:在对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结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互相学习,深入文章,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4、总结阅读文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生命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思考,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2、思考应该如何去生活,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以及地位,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筛选文中有效信息的方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作者思想,谈对生命的思考。 难点

1、了解西方随笔的文体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和主要观点。 2、了解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筛选文章主要信息。 3、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学习过程

为完成学习目标,我引导如下: 第一段:课前自学。

学生利用课前30分钟左右时间自学,自学内容是世纪金榜上的自主预习,素养奠基,学生自学基本上能弄懂导学案中50%的问题;余下的结对学,和学习小组成员一起对余下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弄懂近70%,初步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余下的30%属疑难问题,留待课上展示时师生共同解决。

魏书生说: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其实课前自学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充分地预习,能激活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为课堂展示做好准备。 第二段:有效课堂课中展示。 本课的具体学习过程如下:

导入:展示抗击疫情的逆行者的图片,向他们致敬并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情景。 [设计说明:设置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

第一环节:我设置为诵读赏析,圈点勾画。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深入文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启发的领悟了的句子,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说明:学生在预习文章的基础之上,再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 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梳理文脉:回答3个问题 1.围绕生命这个话题作者重点分析了哪两个词汇? 2.作者在分析对待生命的态度时又提及了哪些人?

3.作者在第三节补充解释了生命的特殊状态:死亡,那么作者化死亡为生命的秘诀是什么?

该学生谈句子内涵没能紧扣文本,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学生可以用《热爱生命》的最后几句话“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来阐释怎样珍惜生命。

第三环节 疑难探究,读懂文本 设计说明:让学生深入文本,同时也体现了尊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新课程理念。

课前搜集学生遗留下的未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每组组的同学也踊跃选择句子谈体会,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交流、探究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认知的交流,集思广益,把学习引“深”或拓宽。同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我们


一定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迁移。这个过程是热烈的,很多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的积极展示,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学生的课堂。加之,学生进课堂时不是一张白纸,们已有一定的前期生活经验,让学生结合实际谈体会,能较快地使学生入情入境,增强学生说话的自信心,有助于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进入合作展示状态。

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简单地意味着“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其实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功夫”在“展示课之外”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难点,用时最长,掀起了本课的第一个高潮。其间我也适时“精讲点拨”讲规律、讲方法、讲问题的突破口,一并带出本文的行文技巧,如以小见大、对比等,让学生有意识地应用到作文中去,最大程度地减少讲授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三环节:联系现实,升华自己,即提升训练。

设计说明:这是对课文的拓展,既从内容上、又从情感上超越文本,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撑。

这是“有效训练”环节,我让学生现场撰文,写自己的感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努力让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上升到一种高度。同学也争着抢着展示自己思想的光华。所有的“感悟”都是同学们原创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同学们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本环节又一次掀起课堂的高潮。

以上各个环节的问题讨论成果皆由学生分小组展示,展示后,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对抗,老师及时点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真正意义上成了课堂的主人。

最后教师适时小结,一番话诚恳热情,语重心长,不落痕迹地贯穿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六、说教学反思

该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动笔动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在注重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正确认识,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做到了知识性、德育性、能力性的三位合一。

缺点:

文章朗读较少。美文美读,美文多读。用形式多样的读书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表达。集体齐读最佳。

这节课“我的反思”还是带着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让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说说“我的生活(或生命)需要有哪些具体改变”,希望同学们能够写下来,并付诸实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6a2f3a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9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