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岁现象

2022-04-12 22:50:0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十五岁现象》,欢迎阅读!
现象,三十五

三十五岁现象,不合理也不合情

江海中学游德发

在中国职场,超过35岁不要这一奇特景观的根源是因为我国人口实在太多,劳动力太过剩了。谁都清楚,而今中国的人才市场绝对是买方市场,单位、老板牢牢掌握着要不要人的主动权,应聘者昏了头也不敢挑肥拣瘦的。然而,正因如此,有谁想过?越是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是这种激烈的上岗竞争,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一次就业的机会,是否有权利获得一次就业机会,对他本人以及他的家庭的影响将多么重要啊!也许家里好几张嘴、身边好几件事就等着这个工作呢。虽然单位、企业不是国家救济机构,不是国家民政部门,但它在提供全民就业岗位上仍责无旁贷吧!超过35岁就不要。合理吗?

超过35岁免谈的原因之二是用人单位在作秀。中国人总喜欢走极端、摆样子。一提倡年轻化,似乎一下子什么地方都只有楞头青好,年龄稍大一点就成粪土了。好象只有年轻,才有活力。只有上上下下包括看门的、扫地的、筛水的全部年轻,企业才象一个企业,公司才象一个公司,单位才象一个单位。虽然不少老板在心里念叨“年轻有为”的同时,也明白还有“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古训,但是一说出来,一做出来还是成了别人都在年轻化,我们当然不能“落后”35岁了?不要!就象曾经非常时髦而今依然存在的某些企业看门要专科生,扫地要本科生现象一样,本质上其实是一种企业虚荣,是对“年轻化”的简单化,是对人才的庸俗理解,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企业招聘的是人才,又不是年龄。35岁,就不是人才了么?超过35岁就不是人才,有何道理。

超过35岁靠边的第三个原因是我们现行的一些政策的导向有问题。不是吗?报考公务员,第一:要求年龄不超过35岁;机关单位、事业单位人员调动,接收单位第一句话:年龄三十五岁以下。所以,年龄作秀的始作俑者恐怕还不是我们的企业,而是我们某些不合理的政策。求职权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如何保护每一个人的求职权,如何在劳动就业关系方面让我们的政策与WTO相适应,应该说已经成了我们必须重视并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35岁了,不要。从理上说(因为迄今为止中国好象还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是一种年龄歧视,是对人的年龄的不尊重。据说,不少西方国家就有诸如“年龄歧视法”等法律条文,如美国职场,就不问年龄,也不敢问年龄。今年,我刚好35岁,大街小巷的广告看多了,人才市场的信息、大会小会的报告听多了,我真的很紧张。虽然我知道其实我并不老。



1




超过35岁不要也不合情。按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一个人如果七岁读一年级,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毕业,至少2223岁,如果中途(如初三、高三)复学的话,就差不多2526岁了,要是再读三年硕士,四年博士,四年博士后,已经超过35岁了。天哪!如此算来,一个中国人如果辛辛苦苦十年寒窗读到博士后,毕业不就刚好等于失业吗?再说,人成为人才总要有个过程吧。大学毕业就是人才了吗?一个人的年龄不是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知识年龄、学术年龄等众多年龄之说吗?人才总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磨砺,经过一系列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欢乐和痛苦的泪水,理智与情感的斗争,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他的分析理解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办事协调能力、情感控制能力、工作机智能力才会逐步成熟,从而成为真正的人才吧。可以这么说,一个大学生,十年探索,十载泪水,十年教训,35岁,正是工作经验趋于成熟,工作能力最强的时侯。当然, 35岁的人在精力上、体力上、创新上、记忆上等比年轻人也许确有差距,但是,他们更有更多的优势啊!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成熟、他们的睿智不是更大的财富么?况且,什么精力、体力、记忆、创新等所谓的劣势还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呢。我今年恰好35岁,参加工作也正好十余年,对于自己,我的确感到十多年的摸索,现在对工作才真的有些较深刻的体会。也是近一两年来,事业于我,才真象是花朵刚刚盛开,要是此时单位以所谓的35岁不要我了,那才冤啊。

我相信好多好多的人都会说:三十五岁,我正能干。

注:本文纯属个人观点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739d47683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6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