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学案(含答案)

2022-12-05 01:1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学案(含答案)》,欢迎阅读!
古诗词,诵读,上册,课外,人教

3.再读诗歌、把握情感



4.赏析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

5.概括本诗主题 1.明确意象概念。

2.抓住本诗中出现的意象,体会诗人通过意象传递出的情感。

6.诗文散译 3.掌握思乡怀人诗中常见的意象。学会通过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

四、拓展延伸 准确抓住本诗中的意象,并明确意象中蕴含的情感。

1.思乡怀人诗产生的缘由及分类。 学习难点

体会思乡怀人诗中固定意象所传递出的情感。

2.请同学们回顾以往所学思乡怀人诗,举出几个思乡怀人诗中的意象 知识链接

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不仅包含诗中所写的景、物,也包

五、当堂检测 含人物形象。

《夜雨寄北》练习 教学过程

1.文学常识填空: 一、课前预习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预习要求: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2分)

2.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2分) 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

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 期,巴 池。何 西 烛,的爱情诗,广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 时。

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题》、《夜雨寄北》等。

2.题目解说:《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二、初步感知

4.默写: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朗读提示: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为22322212212

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三、合作探究

分) 1.明确意象的概念.

5.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

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分) 2.找出本诗的意象,并分析意象的特点,揣摩诗人透过意象所传递出的情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雨寄北》教学案


6. “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2分)

7.“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8.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课后作业 自主学习诗歌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卡片:张继(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注词释义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 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 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1、诗歌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传递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诗文散译



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当堂检测参考答案: 1李商隐;2.(略)3.D

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6.2分)“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表明诗人内心情感的堆积,汹涌难平, 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一语双关,情景交融。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7.点名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8.“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9.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念亲人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75b916d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