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案

2022-12-18 10:1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欢迎阅读!
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能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经典咏流传》中《登鹳雀楼》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除夕晚上,大家都在看什么电视?生答:《春节联欢晚会》。是的,除夕晚上《春节联欢晚会》霸屏了。那么,你们知道今年年初一到初三被中央一台的什么节目霸屏了呢?生:?师:那是新推出的节目《经典咏流传》,把诗词配上现代流行音乐让大家在歌手的演唱中领略诗词之美。其中有一首是我们贵州的小朋友和支教老师一起唱的,唱哭了评委和亿万观众,刷爆了朋友圈。你们知道是哪首吗?《苔》。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像苔一样渺小,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会不断进步,绽放出花朵。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也出现在了这档节目中。当时,中国的二胡、法国的古典吉他、蒙古的马头琴再加上印度的萨朗吉琴带来的四重奏让现场观众震撼不已,由四国艺术家组成的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演唱了哪首诗呢?就是《登鹳雀楼》。我们听一听演唱,初步感受一下。

二、观察图画,了解诗意

1、都说诗情画意,就是诗不但可以唱,也可以画出来,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根据这幅画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借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鹳”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雀”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1 / 2


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请会背的小朋友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小朋友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学完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老师:如果我们想要看得更远,就必须登得更高,因为登高才能望远,在这里诗人也告诉了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收获,就必须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说对吗?来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两句,把它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中吧!

五、出示《经典咏流传》中的《登颧雀楼》视频。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76ccea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