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2022-05-23 23:28:0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荷塘月色》,欢迎阅读!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作者及作品简介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原名自华,号秋实。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 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

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 3、本文简介:

作者于1927年写于清华园。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朱自清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二、 学生自读感知

1、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yōupì):幽静,偏僻(幽:深远的、隐蔽的) 蓊郁(wěngyù):树木茂盛的样子。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弥望:满眼(充满视野)看到。(弥:满)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袅娜(niǎo):柔美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

2、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观荷塘 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1




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二步:综合、归纳。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四、小结写作线索。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心情变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

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





三、文段分析鉴赏:

1、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2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2、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反复体会。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 “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见陈竹隐《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3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说明:“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79fc43e5727a5e9856a61d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