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夜雨寄北-李商隐 原文、译文、赏析

2023-10-11 00:30: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夜雨寄北-李商隐 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读!
李商隐,上册,译文,赏析,原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注释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在的“您”

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何时将要。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长安妻子王氏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即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看到在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


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恰当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7a538bbad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