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戎马半生歌

2022-08-03 03:0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半生戎马半生歌 》,欢迎阅读!
半生,戎马

半生戎马半生歌

作者:本刊记者 耀

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8年第6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这是《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给予阎肃的颁奖词。

斯人已去,音韵犹存。

是什么,让点过圣水的他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什么,让军旅中的他始终站在时代琴弦上尽情地歌唱?

是信仰的力量!



信仰是人生前进的灯塔。1930年,阎肃出生于保定,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希望主能够把儿子引向一个太平世界,于是早早就把自己的信仰同样寄托在阎肃身上。阎肃4岁时,父母请教父为他施洗,并赐下“彼德”这个教名。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保定、武汉相继沦陷,阎肃跟着父母一路颠沛来到重庆,栖身于一家修道院内。整个少年时代,阎肃都在修道院里念书,穿一身黑色长袍,天天念经、唱诗、学拉丁文,也考试,考试第一名的奖励,就是去钟楼敲钟。天资聪颖的阎肃总是考第一名,几乎成了固定的敲钟人。沉重的钟声在修道院厚厚的高墙间回旋,少年的内心却一天比一天迷茫:光明的日子,靠敲钟能唤来吗?

16岁那年,就在即将被送入高级修道院“重点培养”时,阎肃离开教会,考取了重庆南开中学。他要去寻找真正的光明之路。历史、地理、生物、化学……新开的课程让他新鲜而兴奋。学习之外,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了他。他参加了一个叫“晓社”的学生文艺团体。在这里,他学会了一些以前从未听过、从未唱过的歌,《山那边哟好地方》《兄妹开荒》《您是灯塔》《跌倒算什么》,在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词中,共产党、毛主席、延安、八路军、新四军……这样一些富有革命色彩的名词,开始走进他的心田。中学里有一位名叫赵晶片的老师,很快发现刚转来的阎肃有与众不同的文艺天分,就经常有意安排他参加排演一些文艺小节目。他和同学们一起排演《黄河大合唱》,自编自演小话剧《张天师做“道场”》讽刺蒋介石。赵老师还给他们传看共产党办的《新华日报》,推荐他们读进步书籍。有一天,

赵晶片老师突然被国民党特务抓走了。这时,他们才知道,赵老师原来是一名共产党地下党员。

不久,反动派发动了一系列反共事件,接连发生的事情让阎肃感到震惊:为什么中国人要打中国人?到底谁能救得了苦难的中国?就在这时候,又有一些进步老师和同学悄悄给他送来《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书籍。阎肃把那些小册子揣在怀里,晚上趴在灯下一句一句地读完,心里一下子感到亮堂多了,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党的思想。重庆解放后,阎肃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不久,西南团工委从学校选调干部,他大学还没毕业,就积极报名参加,来到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做团的宣传工作。1953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与光明一生同行。




1952年的秋天,阎肃随西南艺术工作队赴朝鲜战场慰问演出。在那里,“一专三会八能”的他给战士们唱歌、跳舞、演活报剧,走访了一个又一个连队,战士们响雷般的欢笑与掌声跟了一路。

然而,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头一天笑弯的双眼,也许第二天已永远阖上。最让阎肃揪心的是一次行军途中,转过一道山梁,眼前突然出现一大片志愿军烈士的墓地。丛林般的墓碑一座连着一座,一片接着一片,漫过半面山坡,所有墓碑都朝着祖国的方向。早晨清冷的雾气里,望着这些和自己年龄相仿、却已长眠于异乡的英烈,阎肃伫立良久。

从那一刻起,他立志从军。第二年,他如愿穿上了军装。入伍后第一次进藏采风,他乘着解放牌大卡车,在海拔几千米的雪域高原一路颠簸。唐古拉、甘巴拉、甜水海、狮泉河……几十年后,阎肃还能扳着指头数出“生命禁区”里的一个个兵站哨卡。唐古拉山口的那晚留宿:兵站的土坯房里,没有暖气,没有高压锅,蒸出来的馒头外面是面粉,里头是糨糊,锅里的水“咕噜噜”泛着水花,探手去试却一点儿不烫。到了晚上,阎肃裹了4张床垫、5条军被,却还是感觉像光着身子躺在雪地里……

好不容易熬到天亮,阎肃一边在疼痛欲裂的头上狠命地敲,一边随口问一个年轻的警卫员:“你来了多久?”对方回答:“两年多了。”阎肃怔住,继而哽咽了:小战士还不到20岁,一张娃娃脸上满是因高原反应而起的紫斑,眼睛因为雪盲症而又红又肿,时时流泪。“你是英雄,是真英雄!”阎肃立正站好,向这位小伙子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与这样的英雄成为战友,是怎样的光荣,又有着怎样的责任!阎肃下定决心:“我就要为这样的英雄写歌!”从第一首空军题材歌曲《只因我的小银燕是祖国造》,他一发而不可收,《我爱祖国的蓝天》《军营男子汉》《长城长》《云霄天兵》……盘点阎肃一生创作的100部(首)作品,三分之二都是军旅题材。



“说不完的阎肃,道不尽的江姐。”1962年,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阎肃就想,能不能搞一个正面的、有力量的、有反响的戏,反映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忠贞气节,为我们的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

阎肃想到了重庆地下党组织的英雄们,也受到了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共鸣的小说《红岩》的启发,就在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里,用20天完成了歌剧《江姐》的剧本。

为了使《江姐》更加贴近实际,阎肃和同事们两下江南,三进川东,走访了川东许多健在的地下党员和脱险的革命志士,一起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他看到了行刑室内国民党特务折磨革命者的各种惨无人道的刑具,想起尖利的竹签一根一根钉进江姐10根手指时的惨烈……刻入骨髓、融入情感的生活体验,后来就融入了《江姐》的创作。就这样前前后后他和大家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剧本和曲谱从头到尾整整修改了几十次,又经过一年多的排练,最后连食堂的大师傅听着排练厅传来的歌声,一边和着面一边被感动得流下眼泪来。1964年,《江姐》一经问世,数百家文艺团体同时上演,毛主席观看《江姐》后,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阎肃。如今《江姐》已经5次复排,一台戏唱了半个世纪,教育鼓舞了几代人。

为纪念建党70周年,他创作歌剧《党的女儿》。恰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有人劝他要慎重,可他非但没有动摇信念,反而激情创作,18天完成剧本。总政歌剧团原团长、该剧作曲王祖皆说:“天命之年,三天一场戏,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饱满的热情,是完成不了的。”后来,该剧荣获全国文艺最高奖“文华奖”,还被选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国庆彩车巡礼剧。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后称赞:“《党的女儿》给我们上了一次生动的党课。”


进入新世纪,阎肃提出,下部队要进班排、跟战士聊天,也要进指挥所、作战室,了解指挥军官、军事科技人员的工作状态,要写出“新时期空军的新风采”。于是有了恢弘深邃的《梦在长天》,有了宁静神秘的《云中漫步》,有了壮阔激烈的《云霄天兵》……岁月流逝,他的艺术生命却始终常青。2013年,阎肃创作《当兵前的那晚上》,再次“走红”全军,活泼、时尚、阳光的风格让人难以想象,写下这首歌词的是一位已经83岁的老人。



2014年,阎肃受邀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作为军队代表发言。会前,阎老同军队文艺工作者说,“我不念稿子”。大家甚是疑惑,这么重要的会议发言不念稿子,会不会有些离谱?

谁知道他发言时,语出惊人:“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听过阎肃发言,习主席表示:“我赞同阎肃同志的风花雪

月。”全场响起会心的笑声。习主席接着说:“这是强军的风花雪月,我们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应该主要围绕强军目标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特别赞同。”

2015年,阎肃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的首席策划和首席顾问。他激情满怀、不辞辛苦地与演职人员一起历时近6月、数十次修改彩排,最终为全世界观众呈现了一台主题鲜明、气势恢宏的文艺晚会。“抒肝胆,聚风雷,问人生啊能几回,大别秦岭云涛吼,至今澎湃赞军威。”八一期间,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电影《百团大战》全国热映,而影片主题歌《丹心拥朝晖》便是由阎肃作词。这首歌的作曲、总政歌舞团原团长印青评价道:“浑厚雄壮的歌词寄托了阎老拳拳爱国心,赞颂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

10天后,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梗,阎肃躺在了医院病床上。住院期间,儿子阎宇问他:

“爸,您有没有什么一直想干而没干的事呢?”

“没有。”

“那有没有什么遗憾呢?”

“没有。”

“怎么可能呢?一辈子都没有遗憾?”

“真没有,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自己非要干什么,一直都是组织让干什么就努力把事干好。”这就是阎肃昏迷前,与儿子在空军总医院的对话。

2016212日,阎肃在北京逝世。在告别仪式上,《红梅赞》旋律低回婉转,用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向著名艺术家致以崇高的敬意: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7efbe13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8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