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体育作业的重要性

2023-02-12 19:30: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设计体育作业的重要性》,欢迎阅读!
重要性,作业,体育,设计



设计体育作业的重要性

布置科学的体育作业对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打下基础,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从设计体育作业的必要性、体育作业的意义、作业内容、作业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作业效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体育作业 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作业效果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其他文字学科一样,也应该留有适当的课外作业。果一个学生单靠每周几节体育课,其余时间不参加体育活动,他的身体素质是难以得到提高的。为了有效衔接课内与课外教学,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习惯,更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现代社会体育理念的实施和贯彻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就体育作业设计,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设计体育作业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地区把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能力的唯一标准,致使学校片面追求高质量,重视智育,轻视艺术教育,整天要求学生在教室读书,写作业。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被挤占,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得不到保证,身体素质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耐力、肺活量近十年趋于停滞,甚至有所下降,学生的近视率居高不下,而且是年级越高近视率越高,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例不断增加。专家分析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体育锻炼不够,体力劳动减少,缺乏营养知识。可见布置适量的体育作业非常必要。



二、设计体育作业的意义

体育作业是由体育老师在一节体育课后留给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体育作业,就是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设计体育作业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自觉地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增进身心健康,并可使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在体育课上所学的各种动作技术要求和方法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复习和巩固,进而熟练掌握,这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解决了学生在课余生活练什么、怎么练的难题,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和顽强的意志。因而,体育作业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既研究教材、学生,还要研究作业,做到有的放矢,并对作业进行跟踪了解,追求实效。



三、设计体育作业的内容

体育作业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实际,精心选择适量的体育作业。



首先,体育作业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复习巩固体育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如我在一年级上完一节跳绳的新授课后,数学生还不能掌握跳绳的方法,不会连续跳,因此,我就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练习,争取在下次体育课时能连续跳。




学生初学跳绳兴趣还比较浓厚,教师又布置了练习跳绳的作业。学生通过复习,就会掌握跳绳的方法、技巧。在下次课检查学生的作业时,效果就很明显,很多学生都能连续跳。



其次,体育作业与自觉锻炼身体相结合。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应该是每天一小时,在校由体育教师组织实施,但周末和节假日教师就可以以作业的形式,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或监督下完成一小时的锻炼。假期中的作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掌握一样或多样体育运动,如滑旱冰、武术、游泳、跆拳道、球类运动等。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来展示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设计体育作业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布置体育作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体育教师要科学安排,考虑到当地气候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完成作业的可行性。如滑雪、单双杠的练习等就不适合。作业的内容练习次数和形式,这些都是可变的因素,既要防止运动量不足,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又要防止运动过度,应事先教会学生如何把握好尺度。



其次,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布置作业后不进行检查和适当的评价,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这也是体育作业能坚持下去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体育作业的完成情况,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先天体质有差异,具体练习条件、家庭背景和个性心理发展都存在着差异,要注意区别对待,遵循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完成体育作业情况进行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们有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和认同感。



五、设计体育作业的效果

德国教育家斯谱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认为给学生留有适当体育作业的意义重大。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体育技术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服务,又可以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起到劳逸结合的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持之以恒、自觉刻苦的良好思想品德,既贯彻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又完全符合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89187eb5b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