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技巧-呼吸控制和气息运用

2022-07-09 04:1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主播技巧-呼吸控制和气息运用》,欢迎阅读!
气息,呼吸,运用,控制,技巧

核心提示: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人声的高低、强弱,声音色彩的变化无不与呼出气流的运动状态有关。 一、呼吸器官和呼吸原理 (一)呼吸器官 我们可以把呼吸通道中所包括的各生理器官、胸腔、膈肌、腹肌等看作呼吸...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人声的高低、强弱,声音色彩的变化无不与呼出气流的运动状态有关。 一、呼吸器官和呼吸原理 (一)呼吸器官 我们可以把呼吸通道中所包括的各生理器官、胸腔、膈肌、腹肌等看作呼吸器官。 1.呼吸通 呼吸总是沿着一定的路线进行的,这条路线就是呼吸通道。它包括口、鼻、咽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泡。吸与呼是沿着这样的路线进行的:(图略) 2.胸腔 内的体腔部分是胸腔。胸腔外部是胸廓,它是由肋骨、肋软骨、胸骨和胸椎等构成的骨支架,形似鸟笼。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是由胸部多组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来完成的。肺在胸腔内部,可以随胸廓的运动纳入和排出空气。 3.膈肌 膈肌(亦称横膈、横膈膜),位于胸腔底部,它象圆顶帽一样扣在那里,周围和胸腔壁相连,把胸腔和腹腔上下隔开。膈肌属吸气肌。吸气时膈肌收缩下降,胸腔向下扩展;呼气时,膈肌放松,恢复原位,胸腔缩小。实验表明,膈肌每降下一厘米,吸气量可以增加250-300亳升。 (二)呼吸原 肺虽然是重要的呼吸器官,但它不会主动进行呼吸,是被动器官。呼吸要靠胸腔的扩大和缩小来完成。 吸气肌肉群收缩时,胸腔扩大,其内部气压就会小于体外气压,空气便由口、鼻经过呼吸通道进入肺泡,使肺叶扩张起来,这就是吸气过程。相反,呼气肌肉群收缩,或吸气肌肉群自然放松,胸腔就会随之变小,肺叶里的气又会由于受到挤压经过呼吸通道排出体外,这就是呼气。理解呼吸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呼吸两大肌肉群的重要作用。 生活中安静的呼吸与完成语言发声功能的呼吸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是一种自律性的生理活动,可以无意识完成,而后者有感情的参与,有意识的控制。有控制的发声的呼吸,具有吸得多、吸得快和呼得省、呼得慢的特点,还表明了训练的明显效果。 (三)胸腹联合呼吸。 这是胸腹两种呼吸方式的结合,就是全面扩张或收缩胸腔所进行的呼吸。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前两种呼吸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胸腹联合呼吸时吸气从前后、左右、上下径等方面全面扩大了胸腔的容积,吸气量最大;其次从动作特征来看,胸腹联合呼吸建立了胸、膈、腹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呼吸的稳健感,有利于控制;再次是采用胸腹联合呼吸后,易于产生坚实、响亮的音色,它是多种音色变化的基础。所以胸腹联合呼吸是较为理想的专业用声的基本呼吸方式。 二、呼吸控制的要领 们提倡采用胸腹联合呼吸方式,从训练的角度讲,关键是在理解呼吸原理的基础上,抓住符合要领的实际感觉,并在反复的练习中加强和稳定这种感觉。 (一)吸气的要 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呼吸的建立,应首先从吸气的练习开始,在吸气过程中,要调动胸廓的吸气肌肉、膈肌和腹肌积极运动,使之参与控制,并有效地扩大胸腔容积,增加吸气量。吸气的基本要领如下: 1.吸到肺底 以吸到肺底的感觉,引导气息通达体内深部,使膈肌明显收缩下降,有效地增加进气量。 2.两肋打开 吸气时,应在肩胸放松的情况下使下肋得到较充分的扩展,此时,膈肌与胸廓的运动产生联系。一般感觉两肋的打开,以左右的平衡运动为主,尤其后腰部感觉较为明显。 3.腹壁“站定” 吸气时,在胸部扩张的同时,应使腹部肌肉向小腹“丹田”位置收缩,上腹壁保持不凸不凹的状态。 以上提到的三条要领是胸腹联合呼吸一次吸气动作的分解,实际上它们在吸气过程中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在分解体会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获取综合感觉,以建立胸、膈、腹在吸气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二)呼气的要领 点。 呼气的练习要把握这样一个过程:一是产生稳劲状态;二是锻炼持久力;三是掌握调节方法,使呼吸运动自如。 1.稳劲 稳劲状态是通过呼吸两大肌群的


对抗产生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把胸腔比作气球,喉口为气球的进出气口,充好气后…… 1)如果突然放手,球内的空气会由于球皮向内的弹力,不规则地一下放光。这就如同一般生活中的呼气一样,吸气肌肉群的力量一放松,胸廓马上回缩,体内的气就一下排出了。 2)如果用手指将气球的出气口束小,出气便会受到明显的限制,变得规则而均匀。但就人体来说,束小出气口等于束紧喉头,而人为地加强喉头在发声过程中的挡气作用,会造成发声器官的严重“损耗”,并使声音紧张僵持,所以这种动作虽然有效,却不可取。发声时脖颈变粗,颈静脉怒突,就与这种错误的呼气控制有关。 3如果有一种力量使充气后的气球在不束缚出气口的情况下规则放气,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气球只存在着一致向内的弹力。而人体却存在着这种可能性,这就是在呼气时仍适当保持吸气感觉,用吸气肌肉群的力量抵抗呼吸肌肉群的力量,形成一种“拮抗”使呼气变得规则、均匀,达到稳劲控制呼气的目的。 2.持久 一口气能维持较久,发出较多音节,以及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呼吸状态,是所谓气息持久的两层含义,它们对于语言表达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要达到持久除了积极锻炼之外,从呼气这一环节考虑,节省是关键。节省的具体办法如下: 第一,尽可能使用偏实的中音。 根据科学的分析和测试,人在使用低音,尤其是虚弱的低音时,由于声带松弛并留有间隙,耗气量最大。使用高音,尤其是高强音时,由于声带紧张,闭合严密,耗气量只相当于前者的一半。使用偏实的中音时,声带张力和气息压力都处于适中状态,其耗气量又只相当于使用高强音的一半。它们的用气量比例大约为4(低弱)2(高强)1(中实) 第二,“吞”“吐”结合。 “吞”“吐”是控制呼气发声的两种意识,以内收感为主导的控制方式叫“吞”,以外送感为主导的控制方式叫“吐”。 “吞”并不是倒吸气,而是在呼气过程中,吸气肌肉群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呼的力量形成明显的抗衡,所以呼出的气量较少;“吐”时,呼的力量明显大于吸的力量,所以呼出的气量较多。单从节省气息的角度考虑,当然以运用“吞”的方式为宜,但是从人体的自然运动规律和习惯考虑,需要有张有弛;从声音色彩的变化和感情运动的需要考虑,也要有收有纵。因此,我们提倡“吞”“吐”结合,这样既有利于表达,也可以节省气息。 人们一般习惯运用“吐”的自然方式,而不习惯于控制力较强的“吞”的方式,这就需要一个有意识的练习过程。 第三,加强唇舌力度。 在咬字过程中,唇的一启一闭,舌的一抬一落,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对呼出气流的节制。因此,加强唇舌力度,也可以起到节省气息的作用。 以上讲的三点,无论是偏实中音的使用,还是“吞”“吐”的结合,唇舌力度的加强,都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平时是可以独立进行的。而在实际运用中,却是综合控制的。 3.变化 语言的表现力是靠声音色彩的变化来实现的,而声音色彩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又要依赖于富有活力的气息运动。因此在获得稳劲、持久的呼吸控制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掌握运动着的气息的控制规律,做到能随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气乃情所致”,气息“自动化”控制的枢纽是感情的运动,所以播讲者必须熟悉自己要说的内容,认真理解、具体感受、态度积极,使心理动作起来。如果感情不动,势必导致呼吸的僵滞,影响声音色彩的变化。利用感情调节呼吸运动的方式是呼吸控制的高级阶段,但在训练过程中,只有通过较为长期的、有意识的训练,熟练地掌握胸腹联合呼吸的基本要领,方可能获得自由的、本能的呼吸运动感觉。 着欣赏习惯的变化,有很多人在追求亲切、自然的声音,这就要正确把握呼吸的弱控制状态。应当明确,强控制是弱控制的基础,弱控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精细的控制,纯自然的低能与弱控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换气的要领 气息必须在使用的过程中,及时不断地补充,才能持久地发挥动力作用。换气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句首换 除了句中的气息补充外,全句结束后都需另行换气,此时需注意不要马上进气,而是在 下句开始前进气,否则会破坏句子间的感情转换,并给人以急促感。 2气到位 换气时“丹田”及下肋的感觉可以时大时小,而不能时有时无,不能因换气


而改变呼吸方式。 3.换了就用 吸气后要马上使用,非感情需要不要作较长停顿,否则体内感觉消失,力量也就松泄了。 4.留有余地 吸气应适度,非越多越好,一般情况吸到七、八分满就可以了,吸气过满会导致僵持。使用中的气息应有所储存,即使到该换气时,体内还应留有部分余气,如果等用完了再吸,就会使人感到声噎力竭。 5.无声吸气 用声时,小腹保持控制状态,胸腔形成一个有弹性的橡皮球,这样气息一有欠缺,便会在语言的顿挫中,得以“自动”及时、无声的补充。 讲时多为快吸慢呼,因此保持上述状态并学会偷气、抢气是十分重要的。补得及时才会用得从容。在播讲中,气息的补换是利用语言的停顿进行的。补换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即: 1)偷气,即短时无声地吸气; 2)抢气,可以不顾及有无声音的吸气; 3)就气,虽有停顿,并不进气,而是调动体内的余气进行贴补。最常用的方式。

其中偷气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8ed98f689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