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赏析

2022-04-14 12:17: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独坐敬亭山》赏析》,欢迎阅读!
敬亭,赏析



《独坐敬亭山》赏析

李白的无言绝句《独坐敬亭山》在浅显易懂的诗句中蕴含了无尽的情思韵味,具有自然之美、清新之美。对诗歌等字眼和等意象的细读品味,不难得出这是一首有境界的佳作,达到了无我之境,体现了诗人孤寂之情。



标签:境界,无我之境,孤寂之情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单元,不难发现学习最多的便是有诗仙之称的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便是其中的一首无言绝句: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整首诗读来语言明快晓畅,浅显易懂,但其中又蕴含了无尽的情思韵味,所谓是于平凡处见伟大。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眺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



且看前两句诗,其大意是:在高阔的天空中,众鸟都飞走了,飞到别处去自寻其乐了,天空中仅剩下一片云彩,然而它也没有留下来,而是独自地去悠闲消遣去了。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自然天成。其中有三个字用得好,就是第二句诗的、和,这三个字除与第一句诗形成对仗外,还另有韵味。诗人在用了字之后又选用了字,孤独二字相结合,使它们成为天生的一对这与贺知章著名的《咏柳》诗的最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的”“二字有着同样的妙处。用得尤其好的是字,它在有意无意间赋予了云儿以人的灵性、人的心灵情感,云儿也像人一样可以去悠闲、去散步。



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两句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夸赞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李锳《诗法易简录》也说到:前二句己绘出‘独坐’神韵,三四两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曰‘相看两不厌’,从不独写出‘独’字,倍觉警妙异常。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山人格化,说是彼此相看不厌。诗人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上,身边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连空中的鸟儿也飞走了,去寻找自己的快乐了,甚至那仅有的一片云彩也没有留下来陪他,而是独自去悠闲了。诗人是何等的孤单寂寞啊!他只有静静地看着敬亭山,仿佛敬亭山也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二者似乎能够眉目传情,忽然间都觉得彼此相看不厌,宛如一对情侣。此时,他们的眼里再也融不进别的事情,达到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的境界。也就是说,诗人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诗人将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毫不费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词以境界者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也就是说,有境界的作品,才能有高的格调,才能感动人。有了境界,词句也就自然能脱离雕凿模拟、生涩鄙俚,取得清新自然、令人共鸣的效果,成为传颂的名篇。李白的这首诗可以说具有自然之美、清新之美,好比一个人穿的衣服,朴素大方,但又不失优雅,正如胡仔在《苕溪渔隐从话》中所说的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之所得也。因此李白的这首诗可谓是有境界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说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毕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之词,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句诗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达到了无我之境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心态全部融合入敬亭山中,诗人在观察敬亭山时只感觉到敬亭山的存在而不觉得存在,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象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其人)和直观(本身)分开来,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的确,诗人在和敬亭山的对视中,已经不知何者为,何者为了。



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只是一种浑然的、超脱的境界,并不是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在那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诗人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在其中。全诗用了三个意象:鸟、云、山,然而诗人只选择了山作为他相看两不厌的对象,是因为他只能选择山,因为鸟可以飞走,云可以飘去,只有山是不会动的,他的选择从另一方面加深了他的孤独之感,不厌之中又有,在百无聊赖中唯有与山对视,而只有才不厌他——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正如刘永济的《唐人绝句精华选注》解读《独坐》云:二句独坐所见,三四句独坐所感。曰:‘两不厌’,则有相看而厌者,曰‘只有’则有不如此山者。此二句既以见山之神秀,令人领略不尽,亦以见己之赏会,独坐此山。用一‘两’字,便觉山亦有情,而太白之风神,有非尘俗所得知者,知者其山灵乎!虽然作者说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但这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他把山比拟为人,写山的有,实际上是渴求世人的有情,既然是渴求,就正好说明世人的无情,有情的山,无情的人,无不体现出诗人的孤寂之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中共有两个,一个是题目中的,一个是第二句诗中的,同样是形单影只,不同的是,孤云却是去闲,而诗人却是独坐敬亭山,这种心情只有历经沧桑的人才能体会得出。了解本诗歌的创作背




景,得知诗人是于天宝十二载秋游敬亭山的,这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同时他在政治上也毫无建树,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正应了宋代张继先的那句独自行兮独自坐,独自歌兮独自和于是他渴望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寻求安慰,在这纯真的大自然中,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冲破了功名利禄的羁绊,繁华落尽见真淳达到了自我的返璞归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8fbf0e698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