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

2022-05-03 04:20: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 》,欢迎阅读!
留守,中国,老人,农村,研究

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群体越来越庞大,背后的农村留守家庭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留守老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为较为全面地反映以往学者对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研究现状,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在此根底上进行评述。关键词:留守老人;农村;综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迁移,随之在农村中出现了几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群体越来越庞大,背后的农村留守家庭问题也日益突出,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留守老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弱势群体,更好的研究和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不仅有助于改善老人的晚年生活状况,而且对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现有资料说明,我国学者关于留守老人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有所涉及,但这一问题真正成为社会关注和学界研究的重点那么是从2021年开始为较为全面地反映以往学者对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研究现状,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在此根底上进行评述,以此为后续研究提供根底和参考。一、农村留守老人概念的界定目前,对留守老人概念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往往依据研究的需要作出不同的界定,有的那么没有明确研究对象,模糊带过。如张艳斌等研究的农村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全部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家留守的父母,强调了农村留守老人出现的原因——子女外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叶敬忠等认为农村留守老人是有户口在本社区的子女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在6个月及以上,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老年人,指出了农村留守老人界定的户籍范围——子女户籍仍在本社区。申秋红等将农村留守老人定义为:子女长期外出务工、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并留守在户籍地的60岁或65岁以上老年人,突出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年龄限制和生活状况。高娜在总结前人的根底上提出了留守老人的定义:农村60周岁及以上老人的全部子女及子女的配偶全部离开户籍所在地长期1年及1年以上〕外出〔国内〕务工〔不包括学习〕。没有时间或很少有时间回家照顾老人〔平均1年在家时间不超过20天〕,而单独留在家中看家、操持家务的老人。其中,不包括没有子女、独生子女参军或者子女另立门户等特殊情况的老人。从上述定义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定义各有侧重,最后一个定义较为全面,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作者认为农村留守老人界定应该符合几个条件:1〕户籍在农村,年龄在60岁或65岁以上;2〕子女及子女配偶户籍仍在本地,但长期〔≥5年〕外出务工,年均在家时间不超过30天;3〕老人独居或夫妻居住,或与孙辈居住。二、农村留守老人出现的原因从人类的开展历程来看,留守老人并不是当代偶然出现的社会现象。只要存在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就必然会出现老人留守的现象,这是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始动力。对于我国的农村留守老人而言,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从我国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背景出发。当前我国快速进行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带动经济的快速开展,吸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随着城乡经济水平差距的不断拉大,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或开展条件而选择离开老人,长期在外务工。这种经济上的推力是农村留守老人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二是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出发。


前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的存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无法享受城镇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同时较高的城市生活本钱使农民不能举家迁移。户籍制度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使农民工只能往返于乡城之间,不能与老人共同生活。这种体制的拉力是农村留守老人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⑦⑧。三是从留守老人的自身特点出发。老人对原居住地特定生活环境、良好关系网络的留恋,以及对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和排斥感也是导致老人留守农村的局部原因。同时,也有一些学者从方案生育政策导致社会人口整体老龄化,农村老人的恋土情节〞,新一代农民文化〞的缺失等角度分析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三、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问题研究学者们关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研究视角比较广泛,从早期的社会学逐渐拓展到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依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从研究对象来看,既有全部农村留守老人的共性研究,也有特定区域范围内农村留守老人的个性研究。从研究范围看,既有生活各个方面的总体研究,也有具体某一方面的深化研究。其内容包括主要经济状况、生活照料、医疗卫生、情感心理等方面。1.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留守老人自己的劳动收入,二是外出子女的经济支持。有学者的调查研究显示:其中留守老人自己的劳动收入仍是其经济的主要来源,外出子女的经济供养仅占其总收入的一小局部。同时,有研究表示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区域差异显著,东部经济兴旺地区的水平整体高于西部欠兴旺地区,而且由于边际生产力会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递减,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也会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在外出子女经济供养方面,学者们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子女外出务工会增加给父母的经济供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留守老人的经济水平。相比子女在家的老人而言,大多数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农村外出的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弥补了其他方面的缺乏,给留守老人带来了正效应〞,大多留守老人支持子女外出。一项调查显示,约58%的老人认为如果子女不外出务工,自己的生活条件将会变差。也有一些研究结论并不乐观,认为总体上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由于外出务工子女收入水平一般不高,加上城市生活的高本钱和下一代的教育支出等原因,很多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比较有限,标准偏低。并且由于收入来源的间接性,留守老人经济的改善程度与子女的孝敬程度有较强的关联性,这种供养水平呈现出不稳定性7。甚至在留守老人分布密度较高的江西省,调查结果并没有显示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认为的子女外出会提高留守老人的经济支付能力的观点。2.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学者们在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方面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随着留守老人年龄的增大,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弱,对生活照料的需求逐年增长。然而,子女长期在外务工导致不但不能给予老人所需的照顾,而且还增加了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强度和照看孙辈的重任,留守老人的照料问题更为突出。调查说明,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主体仍是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农村留守老人不但没有成为被照料者,而转变为孙辈照料的提供者。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加剧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问题。农村社会福利与养老机制不健全,非盈利性养老机构未覆盖农村区域;农村基层组织、农村社区在留守老人照料供给中缺位,无力建立为留守老人提供照料和护理效劳的社会效劳机构。同时,邻里帮扶、为老效劳意识相对淡薄,邻里在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中的作用十分有限。3.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由于家庭照料的缺乏、农村医疗水平有限以及医疗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留守老人医疗问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大局部留守老人在患病时很少会告诉外出的子女,他们会在就近的村级诊所医治。尽管目前农村的医疗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仍难以满足


农民看病的需求。陈铁铮通过对258位留守老人的调查发现,仅有29%对村级诊所满意度较高,41%认为作用一般,30%认为不太重要或根本不重要。由于医疗水平不够兴旺,加上经济条件的有限,一些留守老人有病不能得到及时医治,多数农村留守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4.农村留守老人的情感心理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学者们是将研究的重点从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逐渐转变到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及情感心理问题上。在产生情感心理问题原因方面。一是子女外出务工之后与留守老人的联系减少,长期的代际别离会使老年人十分想念子女, 联系过程中留守老人的情感变化容易被无视。二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文化娱乐设施缺乏,难以找到更多的消遣方式和精神寄托。与孙辈一起生活的留守老人,其孤独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三是子女外出导致两代人观念上的差异日益扩大,进而带来代际间隔膜的增大和子女孝道的弱化,子女和父母间的感情联系淡化,农村留守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在农村留守老人心理特点方面。大局部研究成果认为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缺少精神慰藉、有较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缺乏幸福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其中孤独感是留守老人最主要的心理特点。在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影响因素方面。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受教育程度、年龄、婚姻家庭以及社会支持是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性别、兴趣爱好、疾病等因素影响着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应对方式,这些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心理疏导、体育锻炼等干预手段,可以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问题,者们也从完善相关社会制度、强化村集体效劳能力、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弘扬敬老传统文化等多个层面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根本形成构建以政府为主体、家庭为根底、农村社区为平台、留守老人自助为补充的农村留守老人保障体系,实行家庭、社区、社会相结合的综合养老模式,系统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共识。总体而言,从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农村留守老人的产生是经济开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必然结果,需要以更大的努力去应对。随着学术界对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关注的增加,研究范围愈加广泛,主要表现在: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包括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原因、现状、影响因素、建议对策等;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由最初的理论研究向以实证为主的定量研究和定性定量相结合转变。同时,当前学者们对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研究也存在一些缺乏。在实证研究上,调查样本的选取随意性较强,缺乏代表性,常以特定某个地区的状况代替总体情况,一概而论。研究的动态性缺乏,静态因素研究较多,少有同一区域的持续跟踪调查和不同区域的横向比照。在对策建议上,多数从宏观层面出发,缺乏现实可行性和操作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大规模的定量和比较研究是后续开展的重点,具体、可操作性对策建议的提出和农村留守老人相关政策的制定是后续研究努力的方向。引文注释芦明辉.农村留守老人研究概述.社会福利(理论版),20215:61-65.②张艳斌,李文静.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6:105-106.③敬忠,贺聪志.静莫夕阳一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④申秋红,肖红波.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南方农业,2021(3):5-8.⑤高娜.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综述.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22(5):112-115.⑥秦亮,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国内研究综述.现代交,2021(10):8-9.⑦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态研究——基于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2021(4):118-121.⑧杨世英.安徽省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徽大学,202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90aa62f2a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d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