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2023-10-03 06:46:3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欢迎阅读!
萧红,洛神,上世纪,年代,文学

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作者:赵福海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第16



赵福海

人物概述

萧红(1911.6.2─1942.1.2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 年代的文学洛神”。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1933 5 21 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1935 12 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在上海出版,一时洛阳纸贵,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从此步入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女作家之列。

1940 12 20 日,萧红在亲人冷眼待之的寂寞中,在对先前爱情的追忆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此后,萧红写出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小说《后花园》,散文《小城三月》《北中国》《骨架与灵魂》《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等。

生命留痕

感情路上的跋涉

萧红的父亲将她许配给富商与小官僚之子、小学教员汪恩甲。她起初对他并无反感,两人经常通信。接触中她感觉汪恩甲有富家子弟的没落气息,想退婚去北平念高中,父亲坚决反对。最疼爱她的祖父死后,父亲逼她成亲,她便选择逃婚。萧红与表哥相聚,进入北平女师大附属女一中高中部。这一举动遭到两家人的反对,断了他们的生活费。萧红被迫回家,被父亲软禁。后来,她假装愿意与汪恩甲结婚,再次逃到北京。

战乱令百业萧条,不但求学成为泡影,求职也渺无希望。1931 年底,萧红无奈去找汪恩甲,但汪氏家族已对她深恶痛绝,他俩遂同居于哈尔滨东兴顺旅馆。她曾经那么嫌弃汪恩甲抽鸦片,如今已是心灰意冷,两人一起吞云吐雾。汪恩甲的工资入不敷出,萧红却怀孕了。这时,汪恩甲也逃走了,旅馆老板想把她卖到妓院。

这时,萧军出现了,他想方设法营救萧红。正赶上洪水肆虐哈尔滨,旅馆被淹,萧红趁老板不在逃了出来。从此,她与萧军坠入爱河。这是萧红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这段蜜月期在两年后不可避免地结束了。萧红和萧军之间发生了冲突,争吵日益激烈,性格暴躁的萧军甚至动手打了萧红。

人物剖析

一个内心刚强的女性,在对待自己的感情时,总能表现出一种鲜明的个性。萧红,这个天才的女子,用最热烈的生命演绎出最传奇的爱情。短暂的自由让她也承受了生命不可承受的重负,但她内心的坚强却让她撑起了柔弱的自己。跋涉在情感的道路上,一次次的失意,也让她一次次地成熟。

生命留痕

萧红与鲁迅




1934 6 12 日,萧红离开哈尔滨,同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11 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终于见到了文坛大师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喜欢萧红、萧军的纯朴爽直,而且萧红与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也一见如故。这次见面后,鲁迅为了给二萧在上海铺展一条从事文学写作的道路,又于12 29 日以庆祝胡风的儿子满月为名,在梁园豫菜馆举行了一次宴会,把二萧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等左翼著名作家,并指派叶紫作为二萧的向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上海,加入到左翼作家队伍中去。后来又支持他们三人结成“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

1935 12 月,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的成名作《生死场》,就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的。鲁迅先生还亲自为《生死场》一书写了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生死场》的出版,不仅为萧红打开了上海文坛的大门,而且使她立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左翼作家之林。

人物剖析

每一个成功的人物背后,都离不开他人的支持与帮助。鲁迅的支持下,她用那充满鲜明爱恨的笔,写下了《生死场》这部闪耀着革命光辉的作品,从而引起了文坛的轰动。滴水之恩,终生难忘。在萧红的内心深处,对鲁迅先生有着一种无比的崇敬。是恩师的关怀,才激发了她创作的热情;是恩师的帮助,才成就了她一世的名声。那段时光,在她的心中应该是闪烁着阳光的,那是爱的阳光,深沉的敬爱。

生命留痕

艰难中坚持创作

1938 5 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以下简称端木)在武汉结婚。8 月,武汉战局紧张,人们纷纷撤退。夫妻二人也计划离开武汉,只是两人仅有一张船票。夫妻俩在沉默中各自思索,最终怀着身孕的萧红开口决定,端木先走。端木离开武汉后,时有轰炸,萧红不愿孤独地守在小金龙巷,大着肚子前往汉口。当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三教街的房子已住满人。萧红说,自己可以睡在走廊楼梯口的地板上,她不容分说买来一张席子就地躺下。萧红当年就是在那里,怀着七八个月的身孕,打着地铺,却和大家谈笑风生,还写完了小说《汾河的圆月》。

9 月,船票终于买到。萧红抵达重庆,与端木会合。之后两人远赴香港。在香港,萧红写完在武汉开始动笔的《呼兰河传》并写作《马伯乐》,书中以幽默笔触描摹逃亡到武汉众人的仪态及心路。但《马伯乐》终于没有写完。

人物剖析

一种执着的品质,会支撑起一个人的精神,使其即使身处困境也不会沉沦颓废。创作,是萧红的生命支柱,艰难的环境,也没有影响她创作的热情。武汉告急,端木离去,她挺着身孕完成了《黄河》等多部小说;独守汉口,打着地铺,她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完成了《汾河的圆月》;流浪香港,暂得安宁,她又开始了《呼兰河传》和《马伯乐》的创作。应该说,她短暂的一生都是用来创作的,她用她那充满着深情的笔,写下了一段段历史和人生。她的坚持,她的执着,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一段传奇,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一片美丽。

生命留痕

误诊而逝,未能如愿安葬鲁迅身边




1941 12 25 日,经过十八天的抵抗,香港终于沦陷了。十多天后,辗转躲避的萧红被送进跑马地养和医院。她被医生误诊为喉瘤,第二天即被送进手术室。萧红接受了一次痛苦的喉管切开手术。手术后,萧红病情变差,身体更加虚弱。由于伤口难以愈合,使她痛苦万分。1942 1 18 日,端木和骆宾基将萧红扶上养和医院红十字急救车,转入玛丽医院重新动手术,换喉口的呼吸管。萧红已经无法再说话了。她用手势示意骆宾基给她取来纸笔,她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这最后一句话。

当日本人占领香港时,萧红在半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辗转在四家医院的病床中,捱不尽恐惧与病痛折磨,终于死在法国医院设在圣士提反女校的临时救护站。她本想葬于恩师鲁迅身边,但时局不允许。两个男人——她爱的和爱她的,把她火化了,1 25 日的黄昏,按她想葬于海边的遗愿,将她掩埋在香港风景最优美的浅水湾。

人物剖析

人生,总会留下一些遗憾,而正是这种遗憾,才能更鲜明地展示生命的灿烂。萧红的人生是遗憾的。天生禀赋,英年早逝,这是整个社会的遗憾;作品未完,只好将半部红楼留下与别人写了,这是一种文学的遗憾;崇慕恩师,希望能够安葬在鲁迅的身边,竟然也未能如愿,这是一种生命的遗憾。带着遗憾,萧红走了,走得那样孤单。她应该是留恋这个世界的,因为她没有完成她该做的事情。然而,人生无奈,命运将一种遗憾留给了我们,我们也只能以一种平静的心去面对。其实,默默地聆听着萧红在作品中的诉说,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她那不平凡的心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91a5fb1df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