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对仗

2022-07-21 06:1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格律对仗》,欢迎阅读!
对仗,格律

01、近体诗格律分为十六种,按照四个标准划分:律诗/绝句,五言/七言,平起/仄起(指首句第二个字的平仄)首句押韵/首句不押韵。虽然看上去十六种难记,但实际上只需要记住规律便可以很快记住。1,绝句,再接着重复写四句(首句不押韵式)就是律诗。2七言就是在五言前加个“中仄”或者“中平”,要求第二个字与五言中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反。3,平起仄起只需要把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就行。4首句押韵,就把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改为平,倒数第三个字改为仄就行。多对照看发现规律,就不难记忆了。 近体诗单句的格律,简单地来讲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就是,第二四六个字,平仄都是规定的的,第一三五字,平仄不限定。但这只是大概的说法,还主要有三种修: 一是:“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最须注意,其第一个字决不可不论。如果不论,误用了仄声字,使这一句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错误,诗论的术语叫做犯“孤平”(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 二是:“仄仄仄平平”这一句,第三个字也应当论。如果不论,最后三个字都变成了平声,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叫“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特色,对律诗来说,被认为是比较大的毛病,应当避免。 三是,“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中,第三字也可能不用仄声,以免形成“三仄脚”,但这不是格律的硬性规定。

还有一句话,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即一个句子里平仄相间,同一联内平仄相对,一联的末句和下一联的首句平仄相同,可以参照例诗理解: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所谓对仗,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应词的词性还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例如上诗《送友人入蜀》,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领联中:“山”和“云”是名词对名词:“从”和“傍”是副词对副词:“人面”和“马头”,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起”和“生”是动词对动词。颈联中:“芳树”和“春流”,是名词性词组相对:“笼”和“绕”是动词相对;“秦栈”和“蜀城”也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国名,是地域标志,对得很好。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绝句不要求用对仗。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须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对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间两联即领联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但多则不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95a75fcd6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