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及表现

2022-05-04 09:21: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及表现》,欢迎阅读!
信仰,当代,危机,表现,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及表现



所谓信仰,是指人们所认定的对某种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思想、学说、观念等高度信服、敬仰、向往和追求,并作为自身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危机是指对某种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不再信仰,不再成为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危机并不是指信仰的完全丧失,而是对原有良好稳定的信仰产生困惑、迷茫、怀疑甚至崩溃,没有明确的信仰与追求。总起来说,大部分大学生具有热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情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有一部分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表示怀疑否定,出现思想多元化倾向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仰的多样性

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涌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理论相互交织碰撞,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再是大学生唯一信仰追求,政治信仰生活呈现多元化趋势,西方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自由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在大学校园里各占有一定的市场,大学生们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日趋明朗。大学生们对西方思想观点缺乏理性分析,凭感觉的、表面化的、缺乏科学内涵的追逐潮流,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麻烦,就会心理承受力极小,失去理智。 ()信仰的世俗性和功利性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由于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冲击,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奉献主义等意识日趋淡薄。他们往往向利己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攀附,不谈贡献,讲索取,谈理想,讲现实。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中,这类大学生处处显示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金钱重于感情的一面,缺乏集体荣誉感,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为了一己私利,做出有损他人、集体、国家利益的行为。 ()信仰的非理性和非科学

非理性主义、非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了当代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极力维护传统的或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相信伪科学,沉迷于封建思想、迷信中不能自拔。恐惧社会变化发展,厌恶新鲜事物。不能理性科学看待分析社会原有的或自身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贪恋旧思想旧风气,难以融入新时代的文明进步的大社会环境中,往往跟不上时代步伐,畏畏缩缩,一旦在实际生活中受挫,转向神灵庇护,迷失前进的方向。

总之,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他们对于社会主义道路持怀疑态,搞不清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本质区别,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如同两个支流,最终汇集溶合。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认识不足或认识错误,甚至放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影响其信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复杂多变的宏观社会原因,有不够理想的高校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等微观环境原因。 ()宏观社会原因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体制建设不断完善和社会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体系内部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1.政治上,腐败现象成为大学生信仰的障碍,部分党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滋生了严重的腐败行为,坏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伟大形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甚至放弃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美好事业的向往与追求。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政治和民主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弊端日益凸显,致使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降低,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怀疑乃至丧失对社会主义信念。 2.经济上,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动摇。改革开放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调动了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对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牵动作用。但也有不少人乘隙发不义之财,成为暴发户,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加之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职工下岗失业,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出


,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出现怀疑、困惑和冲突,削弱了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3.思想文化上,封建思想残余以新型式出现,迎合了长期处于焦虑、困惑、迷茫甚至对社会主义绝望放弃的大学生心理寄托的需要;市场经济中泛滥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影响,致使大学生的人生定位庸俗化、功利化;网络中不健康,科学、甚至反动的信息日趋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导致大学生信仰游离化、信仰对象混乱。 ()高校教育原因

高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信仰的主要阵地。二十多年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适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大多数学生的信仰是健康上进的,同时高校思想教育存在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方式单一古板,偏重理论阐述,照本宣科,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敏锐,自主意识强的特点,遏制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主动性,加上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不能很好的结合,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不能很好理解吸收所学内容甚至不知道老师讲了些什么。 2.教学内容乏味,理论脱离了实际,缺乏创新,理论建设没能积极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未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突出表现在内容过多重复致使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3.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亲和感。信仰教育的目标未能从学生实际的切身利益出发,未能满足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并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思想水平的差异性和认知能力,按统一的高标准来要求学生,缺乏亲和感,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偏离了共产主义理论的正确理解。 ()家庭教育原因

家庭教育以特殊的家风、家庭关系和家庭文化氛围对个体往往通过自上而下的榜样示范来实现教化,因而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信仰形成的影响是持久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尽管大学生进入特定的年龄和学习环境后,他们开始接触并体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其独立思维日益增强,与家庭的关系变得松弛一些,但由于父母子女之间那种割不断的亲情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环境等特殊因素,加上我国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各种费用基本上由父母承担,经济自立能力差,不可能较短时间摆脱在家庭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基本价值观念。家庭教育中,子女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父母的生活习性,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力非常强,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价值观念可能与他们在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中获得的价值观念一致或冲突,对加强他们的主流信仰起了积极或是消极作用。很多大学生的金钱至上思想、宗教信仰,个人本位思想都来自家庭的感染,甚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可见,家庭教育的误导也是导致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重建的策略

影响大学生信仰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复杂性。面对着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危机,重建大学生信仰的对策,应从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着手,从个人、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等方面进行探索。 ()净化社会环境

1.党要加强自身执政能力,总结拒腐防变的丰富经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加强党风建设和搞好反腐倡廉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树立党的光辉形象,以赢得广大学生对党的信任与支持。

2.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密切关注,并及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要把防止两极分化现象作为最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完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社会保障制度,迅速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彰显的优越性,即使在经济改革前进的道路中暂时出现了阻碍挫折,也不会动摇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更不会放弃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追求。

3.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肃清封建残余思想,冲破宗教迷信枷,抵制各种社会思潮的消极冲击,制止各种文化事业的不良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等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塑造美好精神,


成高尚的道德,树立优良风尚,为学校开展信仰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建立一支高素质、高修养并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榜样,是他们前进的引路人。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要教导学生怎样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教师应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不被市场经济洪流中的腐朽的东西所迷惑。能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洞察力,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各种现象结合进行剖析,耐心帮助学生答疑解难。并以身作则,用自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感染学生。

2.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对学生进行主导型价值观教育,并注重信仰的多样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强调了我国信仰鲜明的方向性。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时代的要求。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科学引导学生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把握共产主义的规律,以及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意义,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同时必须承认现实呈现价值观多元化,要有宽容的态,在主导价值观占绝对优势下允许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科学的批判的分析,防止学生盲目追潮热,信仰游离化等。

3.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创新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工作中理论实际相结合。教育工作者进行信仰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以公平、客观、理性的态度,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向他们传输渗透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现实和理想的统一,防止学生信仰空洞化和信仰世俗化,防止学生对信仰教育产生反感甚至逆反心理。

同时信仰不仅是一种精神活动,还具有能动的实践性,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会信仰的真理,提高他们实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身抵御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营造利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家庭氛围

1.积极倡导健康的婚恋观,避免家庭的不稳定、不和谐以及单亲家庭给子女造成的心理扭曲,努力维系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温馨、和睦、民主的家庭,注重对子女人格、品质的培养与发展。

2.由于家庭关系较之其它各种社会关系有其独特性,家庭教育起着各种途径的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此父母应把对子女的信仰教育放在首位,摆脱以为信仰教育只是学校应尽职责的误区,在深刻全面地了解子女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科学掌握教育子女的相应方法,并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表现情况,发现问题能及时与子女沟通、开导、帮助他们。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所蕴涵的特定的家庭文化意蕴,如知识,爱好,礼仪、说话方式等,因为这种文化意蕴能通过家庭代际相传和扩张,反映并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地位。拥有优越的文化意蕴的人,越会对个体的发展起到提升,促进作用。因此家长要注意自身言谈举止,道德素质,倡导与社会主旋律一致的家庭教育内容,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贺彦凤.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12). [4]佟丽华.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徐魁峰.罗箭华.大学生信仰的危机与精神家园的重建[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960611cba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