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货币需求的研究

2022-04-16 06:50:0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对货币需求的研究》,欢迎阅读!
中国,货币,需求,研究

我国对货币需求的研究







[摘要] 货币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有一定的货币的动机或行为。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大变动时期,在某种程度上看来,我国社会微观至于宏观的货币需求变动是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货币需求变动的一个缩影。下面从我国货币需求的形成、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货币需求 特征 因素 趋势



研究我国货币需求的活动,建立和发展货币需求的一般理论,首先需要对这一课题中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作定性和定量处理。一是从质的方面定义了货币需求强度,二是从量的方面定义了适度货币需要量。前者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用以表明货币需求的品质特征。它反映出,货币以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同国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联系在一起并同步发展的。当货币化程度较高时,货币可能是趋于积极的,人们的需求强度也相应地高,反之亦然。后者是一个带规范意义的实证概念,规范表示一种带主体色彩的判别标准。适度量的涵义是。货币需求作为对一种手段物的需求,归根结底在于这种手段物的运用可以节省社会劳动时间。通过资源的合理置配而提供出某种效率。

因此,社会需要多少货币,或哪一种数量的货币比较适度,取决于社会从哪一种数量的手段物中可以获得更充分的效率。效率是一种相对的比较的尺度,从持币者角度看,较高的效率在于某一持币量可以为他提供较高的效用和福利。从社会角度看,较高的效率往往取决于就业、产量、物价与货币量等的综合的权衡与选择。适度量以就业、产量等实质量为基础,同时包容一部分价格因素。因此,它不同于名义货币存量,也不同于排除价格因素的实质货币量。

以下从微观与宏观两种角度对货币需求的形成与决定进行考察。微观即着重考察持币者的主体需求。在我国,持币主体主要有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三个大类、并加上政府行为这—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导用的我国货币需求的一般理论函数式: md=fy*h;pymynpswu

y*;实际国民收入;h:收入的分配比率;p:一般价格指数;Ym:银行存款利率;Yn金融资产收益率;p:预期物价变动率;s:预期短缺变动率;w:制度(体制等)因素;u随机变量。

函数中的变量分解为基础变量(yh,价格因素(pps、利率因素(rmyn p)和制度变数(w)四类,并分别考察货币需求的生产理论、物价理论和利率理论。函数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基础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决定是首要的,其影响在任何时候都很显着。

宏观则着重考察总量货币需求,这是在微观基础上对货币需求所做的进一步的考察。二者的联系在于:它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由不同的观察角度加以区别的。持币者需求的总和即为总量需求,将持币者需求函数的变量调整为总量指标,就得到总量需求的理论函数式。因此,上对函数式亦可表述总量需求的基本变量关系。在总量需求分析中,本文进而将函数中的变量分解为基础变量(yh,价格因素(pps、利率因素(rmyn p)和制度变数(w)四类,并分别考察货币需求的生产理论、物价理论和利率理论。函数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基础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决定是首要的,其影响在任何时候都很显着。换言之,货币需求的大部分变动趋势可由收入规模及其分配结构来加以解释,二者大体上呈同方向变动


规则。价格因素主要影响名义的货币量,在一定条件下也影响实际需要量。价格与产出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不能撇开价格因素去抽象地考究货币供求是否均衡。利率整个说来与货币需求呈反向关系,但这种关系只有在市场比较开放、利率本身有一定弹性时才比较明显。制度因素直接作用于货币需求强度,间接作用于货币需要量。

另外,货币供求、总需求以及我国的货币政策也是考察重点。货币供求是相互联系的。不能脱离供给孤立地来谈需求,反之亦然。事实上,任何时点上的货币存量,既是供给的结果,也多需求的结果。二者具有相互引生即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对方的趋同性。社会总需求酝酿共产生于经济系统内部,它同货币存量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者在数量方面有一种类似流量与存量的关系。

在货币政策方面,我国货币政策从单方面调节货币供给转向同时从需求与供给西方面调节货币存量。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是必要的,但不是惟一的和充分的。经由对货币需求的调节可以造成一种经济系统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即通过影响持币者的利益及行为方式来改变他们的持币量。作为一种理论设计,需求面调节的重点(或中介指标)是金融市场的利率与证券行市。本文主张逐渐造成“中央银行调节金融市场,金融市场调节持币者行为”这样一种政策模式及其传递机制。为达到这一目标,目前需要创造的条件是逐步放开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放开与价格放开应当是同步的,市场价格引导商品合理置配,市场利率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当我们在考虑进一步改革价格体制时,我们不能忽视利率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目前的固定低利率是造成资金供不应求的一种人为因素。这种状态不仅滞后于微观改革的其他措施,并且已经产生了种种摩擦性的阻力。同样重要的是,不改革既有的利率体制,很难建立起如上所述的那种有弹性的并且效率较高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政策向中性转型,货币政策开始逐渐担负起更重要的调控经济的任务,但是由于利率和汇率等调控手段还不成熟,因此货币需求及相关影响因素仍然是大家密切关注的问题。分析货币需求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一是经济总量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居民收入等。二是机会成本因素。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指同一时期持有等值其他资产可以获得的最大收入。货币的机会成本主要源于利率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率等。利率的变动会改变其他资产收益率与货币收益率的对比关系,预期通货膨胀率则直接关系到货币的真实收益率。从理论上讲,预期通胀率会影响交易性、投机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它同货币需求是反向关系。在1984年和1988年我国出现较严重通胀时,居民大都减持货币,转向购买实物资产,这与理论和实证研究是相一致的。三是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包括体制变动、政策规定、行政干预和财务限制等。制度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作用一部分传递到利率和收入上,另一部分作用涉及到货币的定义、持币动机等。

随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我国金融已开始深化。货币因素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变得更加活跃和积极,在向市场体制转轨过程中货币逐渐凸现出其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功能。从而,计划体制下不存在典型地进行资产组合选择的货币需求主体。这一切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必然被重新安排。

1随着财富积累向居民、企业部门转移,居民与企业在交易动机不断强化基础上依次产生预防、投机性货币需求动机,因而也就具备了影响货币需求变动的微观基础,货币需求由外生于货币供给而在很大程度上渐次转化为一种内生机制。 2国家满足货币需求的渠道发生变化。政府支出规模及其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在经济发展中趋于上升,但在分配格局变动中政府赤字也相应增加。除政府支出规模直接影响交易性货币需求以外,在新的中央银行制度约束下,财政赤字不能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弥补,主要通过发行债务证券筹资,这必然影响市场资金利率,从而影响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变量。 3、我国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对国际市场、国际交换的参与不断加强,国际借贷、跨国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等不同形式的资本流动必然影响货币需求(及供给),人民币境外流通以及


不同国家、地区间利率、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的差异与变动也诱使货币替代的规模与频率增加,从而导致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增加,货币需求趋于不稳定。

4、金融市场对内、对外开放的拓展和新金融工具的涌现,使资产选择空间扩大,货币的替代资产增加,传统的在货币资产和消费之间的组合选择转向在一种具有不同流动性、风险和收益率的序列资产和消费之间的选择。体制变迁使价格水平以致市场利率波动性增强,币需求的机会成本变量也趋于复杂多变。

总结中国理论界对货币需求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是理论研究不足,实证分析则往往就事论事,给人以琐细纷繁而不着就里的感觉。对某一问题具体的分析研究较充分,而对整体体系的构建还比较欠缺。我国国内对货币需求的研究目前还无法将居民对收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和金融创新、金融交易规模等影响因素引入解释变量,难以给人们一种清晰而逻辑上一致的感觉,因此该方面的理论研究探索还需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李扬、王松奇:《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邓乐平,殷孟波:《中国货币需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3]刘勤,顾岚,《中国货币需求波动研究》 [4]杨小勇,龚晓莺,《再论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决定》 [5]王志强,段谕,《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97d973c17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