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与王之涣

2022-12-26 01:1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盛唐气象与王之涣》,欢迎阅读!
盛唐,气象,王之涣

盛唐气象与王之涣

历史在发展,盛唐离我们已经相当遥远了。那时还不具备拍摄纪录片等条件,因此我们现在要重睹盛唐的繁荣气象就有了困难。更何况盛唐气象并不限于巍峨的宫阙等物质方面,还有朝气蓬勃、胸襟博大、勇于开拓进取的那种盛唐时期人们特有的精神风貌呢!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袞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全诗八句,开始两句还比较平直,最后两句提示贾舍是受到重视的,要奉命草拟诏书,而中间四句却展示了庄严而富丽的画卷,皇帝居住之处之华贵无异天上人间,而“万国衣冠拜冕旒”则浓墨重彩突出了当时唐朝在全世界属文化最先进,国力最强盛的国家,所以无论远近,所有的国家都要派遣使节,与唐朝建立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

王维另一首应制诗,没有流于庸俗,没有精雕细作地专为帝皇歌功颂德,而“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摹绘了长安城中平民百姓安居乐业的一派祥和气氛。或者说,是一种更不露痕迹的歌功颂德,但确是气魄宏伟之作。假使王维生活在“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途中”的环境中,他无论如何写不出那两首诗的。

如王昌龄《出塞》之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吟咏边塞的军事题材作品,当时盛唐的军事实力相当强大,但作者没有鼓吹军威,没有赞美在边境上攻城略地,自然更不可能去可怜“无定河边骨”。他崇拜汉代的李广,希望也能出现这种富于传奇色彩的“飞将军”,那末“不教胡马度阴山”,边防可保无虞了。

他的《从军行》七首,都不同凡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前军夜战洮汉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虽然是直接写的战争,却未出现死伤的场面,而是写了将士们取胜的决心和辉煌的战绩。在手法上属于写意而非写实。但气势磅礴,比那些写真的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此外,如高适《别董大二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面两句虽落笔北方风雪之苦,后面两句却使人豁然开朗的感觉,精神一振,又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有人认为富有“豪放健美的色彩”,也是可以成立的。


一千三四百年以来,人们从王维、王昌龄、高适等人诗歌中寻觅盛唐气象及其时代精神并没有错,是有收获的。但似乎忽略了另外一位官职甚小、作品甚少的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曾任文安县尉,是知县的`助理。传世的诗作,仅有六首。但是,他的六首诗却有两首是千古不朽的杰作,而且在当时就广为传播,成了歌坛最受欢迎的“流行歌曲”。其一是《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的凉州在今甘肃与宁夏交界线的西端,确是相当荒僻的边陲,人口密度十分稀疏,附近再没有别的州治、府治,成了万山丛中的孤城。用“一片”两字形容,可见其狭小。而流经此地的黄河仍向上游伸展而去,仿佛已进入白云之间了。这一感觉说明黄河的源远流长,其上流则在更远更高之处。关键在于用目测不一定有这一种视觉效果,王之涣仿佛在乘坐航天飞机,才可能产生这种感觉。王之涣有着盛唐文人特有的博大胸襟、开阔视野,于是把他所见的黄河、山岭、城廓组成了一幅无限壮美的图画。但他又并不想掩饰身处边陲怀念中原、怀念江南的忧伤,所以为“春风不度玉门关”而遗憾。当然,遗憾并不等同于绝望,也许意味着期待,或是憧憬。

至于“羌笛何须怨杨柳”,研究唐诗的专家大都认为羌笛吹奏了古代的《折杨柳行》一类“伤春悲离”的作品,如此推断,有一定道理。但也可能就是直接题咏的杨柳。王之涣此人对杨柳情有独钟,他传世之作有一首是通过杨柳来写离愁别恨的,为五言绝句: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因为离别多。

王之涣的《凉州词》给我们的感受是他站得很高,看得很远,表现了一位盛唐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视野。可贵的是他并没有一味美化客观的现实世界,仍旧吐露了他的心声,但又不是绝望或自我麻醉。

正因为如此,《凉州词》问世以后就成了雅俗共赏的经典之作。唐代薛用弱《集异记》有一篇《王之涣》,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同往旗亭(酒楼)饮,正好逢到梨园伶官也到酒楼宴会,他们就不露声色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当时风尚是伶官们都要歌咏诗人的佳作。因此,昌龄等私相约曰:“我军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后来有人先唱了王昌龄的诗,接着又有人唱了高适的诗,第三位女伶还是唱的王昌龄的诗。此时此刻,王之涣指着最年轻美貌的女伶对王昌龄、高适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集异记》原文)。结果她果然是唱的《凉州词》。

这一记载说明了盛唐时代诗歌的创作、唱歌到了空前普及的程度,而年轻女伶对诗歌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平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雅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9d23ccbaa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e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