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民俗文化素养为中心

2023-04-24 11:2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民俗文化素养为中心》,欢迎阅读!
民间文学,以培养,民俗文化,素养,策略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民俗文化素养为中心

作者:王双梅

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3



王双梅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作为高校素质选修课的《民间文学》有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可侧重对民族作品的介绍和赏析,在同母题、同题材的作品选择上,侧重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浓厚的作品。教学方法需灵活、多元,适当引入大众文化的艺术娱乐样式于课堂。其次,在教学实践上,尽量带领学生进行民间文学调查,鼓励学生课堂上采用方言讲述神话、传说、故事、讲笑话、唱民歌、说民谣、唱小戏等,将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和过往的见闻融入课堂的民间文学作品的讲授中。

[关键词]民间文学;素质选修课;教学策略;民族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3-015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民族大学课改项目“《民间文学艺术赏析》课教学策略研究——以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为视角”(MDYB2014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双梅,女,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辽金元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民间文学

当今全球化趋势中,强势文化正无情地覆盖和吞噬着弱势文化,不少弱势文化正在趋同化中消失。而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之根,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民间文学”又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民间文学的教学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去发挥作用,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民间文学》课程,有的高校是作为理论课性质的“概论”名称存在,有的是作为故事性的“民间文学”本身而存在的,还有的是作为赏析性的“艺术鉴赏”课程而存在。这几类课程名称,虽然课程名称不同,但都离不开民间文学本身所固有的关于理论、各类民间文学、分析赏鉴等内容。从课程设定的性质和地位而言,根据不同学校专业发展现状,大多为全校学生公选的素质课,少数学校为专业必修课,兼有通识课。因此,本文以作为素质课的“民间文学”的教学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角度探讨这门课程的教学策略问题。以期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关注我国传统文化,真正地认识它,懂得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一、高校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缺失与《民间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每门课程都有存在的价值和影响,每门课程也都自然地承担了相应的学科功用,或者说使命,而这个学科使命体现在教学大纲中。搜检网上高校有关民间课程教学大纲,其教学目的和任务一般包括如下几项:

1.增进大学生对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了解,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民间文化的认识。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民间文学的调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风气。

3.学会利用民间文学理论分析、鉴赏、评析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对现代社会的民文学与时代精神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的把握。

4.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5.加强认为精神和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建设高校精神文明和优秀的校园文化打好基础,为毕业生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提供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储备。

在教学大纲中,1~3条是纯粹地对民间文学自身教学内容的要求,4~5条是对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目标的设定,对一门课程而言,显然,后者更富有深广的拓展性和文人素养的应用性。然而,大纲只是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而言,如何来实现,需要课程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并结合所教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水平和当前社会媒体对民族文化宣传、解读的主流、焦点。

大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现实状况是很不乐观的。这是根据我校大学生调查得出的结论,虽然缺少普及性,也缺少对高层次院校学生的调查,但是代表了与我校一般水平的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程度。2013年笔者对我校201名大一至大四的各专业选修本课的学生(中文专业除外)做了一次民族文化素养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民族有105人是少数民族,以蒙古族居多,选择这门课的主要动机83.2%是想了解自己民族文化,76.8%的学生想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100%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即便学生有如此的对所居地方、所属民族文化的热情,在问卷的有关民族文化常识性问题的回答和上课互动的表现上,却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陌生感,对民族文化精髓把握不准,自己民族文化缺乏广泛、深入的了解,缺乏更理性和深刻的认识。针对此种情况,《民间文学》课程对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更应该加以重视,一来满足学生对民族文化、家乡、地方文化的了解热情,二来通过对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建立由对家乡、对民族到对国家、对中华民族、东方文化的情感建构和文化归属感。

二、民族文化素质教育下的《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策略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侧重对民族作品的介绍和赏析,在同母题、同题材的作品选择上,侧重具有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作品。教学方法需灵活、多元,根据内容,适当引入大众文化的艺术娱乐类型,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减少对传统文化表现方式的时代陌生感。

民间文学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基本原理、各类民间文学、研究方法与学科史。其中第二模块学时最多,作品介绍最集中。民间文学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在具体介绍时,应倾向于我国各民族作品,结合本班学生民族实际构成,倾向于介绍他们想了解、热爱的民族的民间文学这种接“地气”会起到很好的感情沟通。如民间文学的现代传承问题上,可举“西游”故事为例,由民间故事,到《西游记》,到各类民间故事书,到音频播放、荧屏上的各类艺术样式,经历了由口耳相传、纸质、电子传媒、影视等传承方式的演变,重点推出《大闹天宫》。上世60年代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美猴王”神话英雄在精神上、视觉上的造型已根植于民众心中。他身穿鹅黄上衣,腰扎虎皮裙,大红裤子,脚蹬黑靴。他棕色的毛发,经典的猴嘴,脸谱的造型。他的动作和腔调,更是蕴含了中国京剧艺术的程式化、舞蹈化,凸显了美猴王的“矫健”。1983年在法国公映后,巴黎《世界报》写到:“《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艺术风格。”[1115的确,“整部动画极富夸张与想象,传达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鲜明的民族性格,融入中国的古代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元素,显示出中国动画创作人员高超的创造力。”[1117不仅如此,糅合的中国元素还有八卦、年画、皮影、彩陶、瓷器、剪纸风筝、敦煌壁画、祥云图案、庙堂艺术、青铜礼器等,《大闹天宫》以动画的艺术形式演绎美


猴王的精神品性和斩妖除魔的作战力,“西游”故事中的精神和造型,都是极具民族文化的,体现了民间文化的力量和民众的审美取向。而这种艺术欣赏方式直接拉进了学生与传统民间文化、民间文学的距离,事半功倍。还有如西欧国家白雪公主的故事,传承到现代中国,被改编为《白雪公主之矮人力量》动画,这是对民间文学现代传承与时代精神、国家文化交流影响关系的解读。2014年的《矮人力量》,不仅主题由善与恶为主的公主巧遇,演变为矮人团结力量的智慧歌颂,而且在人物形象、情节的增添、对人性复杂的呈现等方面表现,都赋予了其中国

化特色。在对比中,学生感受国外民间文学与中国民间文学、民间传承中的因素以及审美取向。

其次,在教学实践上,鼓励学生参观当地和家乡的博物馆、民族文化馆,尽量带领学生进行民间文学调查,鼓励学生采用方言讲述神话、传说、故事、讲笑话、唱民歌、说民谣、唱小戏等,将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和过往的见闻融入课堂的民间文学作品的讲授中。

田野调查是民俗学、人类学、社会等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也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尽量鼓励学生调查,可在学校所在地小范围地调查,也可利用长假对家乡、镇屯等进行民间文学调查。但是田野调查对外在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开展起来很复杂,也不容易大团队地组建,如方言、资金、安全、时间等问题。何况,作为一门选修课,课时有限,学校对教学管理的限制、学生的调查水平和对资料的整理能力等,也都对调查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实现在课堂上的“口耳相传”的在场体验,也就是让来自于不同方言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课堂上和课下准备时使用方言和民族语言即兴表演,或经过积极准备后的班级表演。民间文学品的任何一种形式,只有用地道的方言进行讲述或表演,才能更好地体现地方文化的特征,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264比如,同一类型的故事用不同的方言进行表述,其地域文化的特色会鲜明地呈现出来。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歌唱民族歌曲、演唱说唱文学,不仅有民族文化的感染力,还能切身感受到来自遥远、来自他族语言的民间文学,增进交流,有益于学科实践。

【参考文献】

1]宫承波,王大智.动画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社,2007.

2]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a3ff721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d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