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读书报告

2022-04-01 02:24: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土中国 读书报告》,欢迎阅读!
乡土,中国,报告,读书

《乡土中国》有感

首先看作者,费孝通(1910112~20054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10看起来那么遥远,那时国家动荡,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中国还是封建社会。而2005却那么近,那么真实,中国越来越强大。而从19102005却可以是一个人的生命之旅。因此我一直对这一历史阶段很感兴趣。这是一个大变革的阶段。

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厚重的乡土气息。作者通过其多年的考察及学术思考,结合了儒家经典,将隐含于乡土社会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体系抽象出来,娓娓而谈,而并非只是对乡土社会生活的简单素描。沿着作者的思路,我初步窥视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虽时过境迁,现在中国社会里很多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已经逐渐消失,但作者的透视社会的眼光,其观察社会的方法仍是充满活力的,对当今社会仍有不少启示。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这里将分开阐述。 一、乡土本色 关于“土”的思考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形成法律。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二、文字下乡 关于“特殊语言”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无可否认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但要明确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不是处于乡下人的愚傻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特点。而其我们单从这一点来批判一个人是不对的。因为语言和文字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不是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我们有时候大可不必使用文字。所以要向农村提倡文字下乡一定要考虑到语言文字的基础,否则开几个学校让乡下人多认识几个字也不能使他们“聪明”来。而这一点对现代社会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三、差序格局 关于社会类型 费老在本章将社会类型分为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团体格局。在西洋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就得给父母膳食费那是因为大家都承认团体的概念在团体里的有一定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团体。并不是说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因为我们的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从这一点来讲我们更容易理解西方与东方文化上的不同更容易明白我们接受不了他们生活方式的深层原因。

四、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关于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的不同道德观念 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最主要的是“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这个意义上说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这样说的话我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西方的政府工作更透明、更廉洁有效、公民参与程度更高更重视自己的权利更强调公平。

五、教化与横暴 关于教化与横暴 从这一带你说父母的规划对孩子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我


也更能理解为什么许多孩子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他们讨厌这设计好而自己有十分不适应的社会。 教化性的权利虽然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六、血缘与地缘 关于血缘与地缘的思考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做的约定。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重大转变。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而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我注意了一下我的家乡的情况确实如此在马路前摆摊子多是一些年纪大的老年人还有就是外来的新客某家的门婿之类的。毕竟一个村里的当面算清确是不好意思的。

阅读本书之后,我心中的很多疑惑得以解开。“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生活 范围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生活的固定,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这是 中国传统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许多中国社会的特征都是由此而来。比如说, 国为什么早在战国就有墨家提出法制社会的观念, 但是两千年了中国为什么还是 人制社会?就是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局限性和邻里的熟悉性。 “我们大家是熟人, 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的着多说么?”这种生活背景下显然没有法律和合同之类 东西存在的必要,因为那都是对付陌生人的,只有整天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现代 才需要。对中国人来说,分得太清楚未免伤了感情。中国文化的模糊性大概也从这里来。

讨论中国当下遭遇的种种问题,如果想要深入一些,就免不了要追根朔源, 分析一下问题产生原因和历史背景,其中自然会把话题带到我们的传统,我们民族的本性上去。 国社会曾经是何种面目?现在是什么模样?变迁如何进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都可以延伸到当代的诸多领域,以助我们理清自己国家的脉络。尽管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但书中的诸多论点依旧是振聋发聩,费孝通先生勾勒出的那个中国仍未消逝。 如果说乡土代表了传统的话,那混凝土就是一股现代化的力量,它正在席卷整个中国,正在侵蚀那个乡土的中国。 如今,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状态。在农村,青砖绿瓦的乡土建筑逐渐被拔地而起的一幢幢小楼所取代。 从乡土到混凝土,是一个漫长而又不可避免的过程,就像地质运动一样,威力巨大,不可避免,时间漫长。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紧跟时代的脉络,同时不忘传统,因为有些东西是不会轻易被时间抹去的,而只有了解传统,才可以更好的前行。



杨盾 15307353 国际翻译学院阿拉伯语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a5f73a4f5335a8103d2203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