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

2023-02-03 02:01: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辛亥革命百年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欢迎阅读!
辛亥革命,中国,百年,体制,政治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



20世纪初年,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几种政治力量在政治体制方面,都以不同方式和侧面操持民主宪政之局。然而,相同的国家里雷同的目标,并没有使各派势力形成合力,只因为利益权力所决定的算计勾斗,民主宪政最终落空,中国沦为一党专制之境,但社会管理层面和微观领域都发生了近代化变动。这一政治体制的流变过程中,辛亥革命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辛亥革命结束了皇权专制体制和君主立宪制。

戊戌变法之后,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积极推行挽救统治之策,经过洋务运动以来几十年的摸索,决意自宪政入手,企图以此克服危机,避免皇权覆没。然而,以民主自由相号召、反对改良提倡暴力的革命党人并不支持政府的这一举措,不是因为宗旨对立,因为革命党提倡民主与清廷主张立宪不存在根本对立。而是因为清廷如立宪成功,革命党人反满反朝廷的种族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将失去理由,其掌控中国的目标必将胎死腹中,故而成为最反对清政府实行立宪的力量。于是,除了在理论上发起声势浩大的对君主立宪的挞伐,有吴樾刺杀出洋五大臣的举动。然而,改革决心严重缺乏的清政府以皇族内阁的丑剧和对立宪活动的打压,导致了立宪派走上反对清廷的道路,加上其新政对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促成了革命,在皇权专制灭亡的同时彻底否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可能,将中国推向动荡的政体变动里。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本来都有推进中国宪政之意,却因各怀私心未能共行,成民族大业,实乃遗憾。

辛亥革命是社会微观体制变动的重要因素。

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肌理在制度和体制层面发生的变动超越过去所有时代的总和,以颠覆往昔成规和引入新制为主要举措。究其原因,一战及其直接引发的十月革命的影响;欧战前后中国的空前开放;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黄金时期;幼童留学生登上政治舞台;清华学校留美学生的开始回归及对社会改革的推动等等,都是要因。然而,一切体制改革和创新只有上升到制度层面和法律框架内。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体制和宪法,将以上改革和创新以中央政府的权威、政府法令的形式予以确定,其对政府机构及职能,为政管理方式等做的各种规定,对政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等各种近代化的进步体制变革提升到了法律制度层面。尽管以后政坛风云跌宕起伏,时局混乱不堪,但上述诸方面的变化在缓慢成形,共


同成为推进中国社会迈向近代的卒子。而社会微观层面体制和制度的进步,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辛亥革命在这方面具备的意义尤其突出。 辛亥革命的结局成为苏俄体制在中国扎根的重要原因。

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看做苏俄体制在中国扎根的源头,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因为一战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主义运动和成立共产党是一种世界性现象,不拘东方西方和社会制度。所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仅仅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意识形态和执政党及体制可能,并不与以后的定局有必然联系。在当时的条件和能力范围内,中国共产党也未能进行国家政权和体制方面的建树。完成这方面实际操作的是孙中山,直接原因是辛亥革命后旧三民主义的夭折对孙中山的打击。由于辛亥革命爆发于不成熟的环境中,革命党无力操控政局,屡战屡败。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当初革命的预定目标与现实距离甚远。心灰意冷的孙中山一度放弃昔日理想在上海寓居,十月革命后成为最早全面关注苏俄的中国人。作为职业革命家的孙中山更关注事业成功,对政治体制的优劣和长远意义欠缺应有的关注和热忱,这方面甚至远逊于清末准备革命的阶段,遂在无奈中选中了苏俄的理论和实践;苏联的革命输出对象也主要是孙中山。双方合作的结果,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着手构建苏俄形式的政权框架和管理机构、军队。这些都由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培育、扩充、固化,最终在国共分裂后由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大陆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给《法制周末评论》的专稿

辛亥革命之前的清廷“新政”,在促进资本经济发展之余,练就了一支新军,壮大了主张立宪的新型知识分子阶层。1905年连科举制都废除了,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清廷皇室对权力的恋栈和对改革的耽搁。即至191158日清廷推出皇族内阁,摄政王载沣任用满族亲贵的私心暴露无遗,皇族终于众叛亲离,真的已成孤家寡人。

新政的良好发展态势无法真正从根本上扭转大清帝国的危局,一个对外屡屡割地赔款,对内无法保护国民的政府权威无存,两百余年来以不变应万变的统治,已让民穷财尽,国衰势危,又如何能阻止异变发生?

据实而言,清朝末年的统治无心也无力残暴,大批政治精英寄望于体制改良,来实现清帝国的崛起。为何会错过改良的时机,终究迎来一场暴力流血的革命?究其原因:首先,皇室不愿放权,甚至不愿从“神坛”上后退半步,以一贯的傲慢对待逐渐沸腾的民意,错过了救亡图存的最后时机;其次,皇室不够自律,以皇族内阁为例,以满清贵族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只知道用简单的武力镇压和拖延,来挨过政治危机,自然无法顺应时局,完成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a78495e3c1ec5da50e2707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