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2

2022-10-01 10:1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精品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2》,欢迎阅读!
二首,教案,唐诗,单元,语文

24《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熟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理解文意。 2.教师点名阅读,学生为其正音。 3.教师指名学生翻译。

二、精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入探究 ()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开篇首句让你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开篇首句让人想到狂风咆哮之中岌岌可危的茅草屋,耳旁仿佛风声灌耳,让人为那屋子能否完好保存下来而担忧。由此可见,诗人当时的心情也

是焦急万分的。何况,屋顶上本不多的茅草还被卷走了好些。

2.第二句用了哪些动词?表达了什么?

“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到屋旁,都随风“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图画,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阅读第二段思考。

3.如何理解 “忍能对面为盗贼”?

一者,挂在高树梢与飘在深塘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二者,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和感伤。这种情况下,诗


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谅解的,但诗人在叙述群童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到底不是真的说他们是“盗贼”,与其说诗人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贫困、灾难。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心境怎样? 这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5.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如何理解?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一语双关的深层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推想到未来,自己、国家不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吗?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何由彻”一句,意味深长,不只结束本段,还为下段作铺垫。

()阅读第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6.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仕途不顺,生计窘迫,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和舍己为国的情怀。 7.“呜呼!何时……冻死亦足!”结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这几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课时

一、资料助读

白居易(772年—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


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二、品读鉴赏

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形象,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分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动作描写:“伐薪烧炭”“晓驾炭车辗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2.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①“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②“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③“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急于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aa74c5f30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