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

2022-09-26 07:1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欢迎阅读!
苏州园林,布局,特点

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美誉。苏州园林源远流长,全盛时200多处园林遍布古城内外,至今保存完好的尚存数十处,代表了中国江南园林风格。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古、秀、精、雅,多而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是苏州独有的旅游资源。1997124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批准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11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的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 住宅和园林的位置如何组合?大致有两种形式。

一是前后布局形式,前宅后园。此类园林多是大型宅园,前后进深较大,占地面积广,形成后花园。如拙政园和留园,怡园原也为此形式,因城市建设之故,住宅部分已不存在。 二是平行布局形式,大多为东宅西园。此类园林多是中型宅园,前后进深较小,占地面积也不大,如网师园、艺圃等。耦园的布局较为特殊,由于地形东西宽,南北较浅,采用了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别布置在两侧的形式,这也是园主夫妻隐逸归田、情真意笃的心态表现。因“耦”与“偶”谐音,指夫妻;“耦”又具有偶耕归隐之意,故取名耦园。 住宅的布局和中国古代建筑——宫殿、衙署、寺庙、宗祠的布局形式相同,有着明确的中轴线,建筑以“院”为中心。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安全、防风、防沙,更重要的是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建筑均匀对称布置,给人以平稳、齐整的感觉,反映了封建社会大家庭的生活方式、儒家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趣。典型的实例为网师园的住宅部分,住宅坐北朝南,前有东、西两侧巷门,并和南面的照壁围合成广场,照壁前东、西


种植两株象征门第高贵的盘槐,气势非凡。广场上可停轿、歇马,两侧墙上嵌有拴马环。住宅共四进,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花厅女厅。由门厅至花厅,不但室内地面逐渐升高,屋脊也逐渐提高,反映了世俗追求的“步步高升”的心态。

封建士大夫认为天地是万物之本,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山水景色共生共息。因此住宅严谨、规整的环境完全不能达到追求自然之趣的要求,以山水为主题,自由、不对称的布局形式就成为园林布局的必然选择。它和住宅两种不同格局和内涵的布局方式组成一起,满足了园主对使用功能的要求和精神上的寄托。

苏州园林的布局形式,各个园林因规模、地形、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规模较大的园林把全园划分为若干区,各区都有风景主题和特色,这是我国古典园林创造丰富园景和扩大空间感的基本手法之一。苏州园林景区的划分注重层次分明,曲折开朗配合,形成富有变化和对比的景色。由于山、池所占面积较大,大都将山池所在的一区位于园林的中心位置,作为主要景区。山池北面或南面堆山,山上林木葱郁,有亭翼然,水池另一面为园林主要厅堂,是主要的观景点。亭、廊、榭、楼、阁和庭院都围绕水池布置,建筑面向主景,当人环行于园内时,感到景色不断变化,有“步移景换”之趣。以水池为中心,虽然建筑围绕水池呈散点式布置,但水池纵向和横向的建筑位置大都呈对应关系,构成相对均衡。而又主次分明,具有“向心”的空间形态。如拙政园中部水池南远香堂和水池北土山上雪香云蔚亭互为对景;水池东梧竹幽居和水池西月到风来亭互为对景。四座建筑大小不同、形式各异,构成了主次分明、生动、自然的组合关系。

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展现富于变化的景色,苏州园林在布局上采用划分空间的手法。 苏州园林空间分割的手法是多样的,既可利用自然的山、水和花木,也可使用人工的墙、廊、房屋、桥梁等。空间布局注重蜿蜒曲折,即“景贵乎深,不曲不深”。因此,在空间分割的同时还采用空间渗透的手法,这主要通过门洞、空窗、花窗、空廊来实现,使两面的景色相互可见,增加了风景的深度和层次。

“借景”和“对景”也是苏州园林为创造丰富景观扩大空间的手法。明代造园家、苏州人计成在其专著《园冶》中说:“借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者屏之”。拙政园中部梧竹幽居一带西望约一公里余外的北寺塔,就好像是园林的一部分。对景则是常在道路、走廊的前进方向、转折等空间变换处,利用门框、窗框后的建筑、花木、石峰,有意或者无意构成如画的景观,形象生动,引人注目。拙政园自枇杷园题名“晚翠”的圆洞门北望远处土山,雪香云蔚亭掩隐于山林中,宛如一幅山水画,就是对景的佳例。廊、亭、轩内门洞、窗洞中的“对景”在园林中比比皆是,美不胜收。

苏州园林的布局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相比较,截然不同,著名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典型的实例。花园总体布局采用均衡对称式的平面构图,强调中轴线的主导作用。建筑、道路、水池、喷泉、雕像、花木都根据中轴线对称布置。草坪和花圃被划分成各种几何形,树木也被修剪成球形、圆锥形、圆柱形,处处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东西方园林各自鲜明的风格,反映了不同的美学观点和哲学思想体系。


我国已故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中国古典园林研究开拓者之一、《江南园林志》作者童寯教授曾高度概括东西方造园的特点:东方是“模拟自然,宛如天成”,西方是“整理自然,井井有条”。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ae01357be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5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