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学本体论

2022-12-31 11:21: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仁学本体论》,欢迎阅读!
仁学,本体论

仁学本体论

有了宇宙万物,却没有什么能够作为人们信仰的对象。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一位真正懂得教育智者。

虽然儒学讲究天人合一,但自孔子开始,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教育观。从孔子到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颢、程颐等思想家,把仁、义、礼、智、信并称为五常。其中,仁指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友爱,忠恕而已;义指人与人之间应当遵循的正当原则,如果这个社会的道德标准不好就必须改变它;礼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它要求人人要懂礼貌,知书达理;智是对事物所以然的认识;信是做事要守承诺,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后来又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这五种品质看似简单,实则很深奥,要求每一个人都能修养好。 老子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中等的修养人士听了这个道,能理解但是不能完全实行;而最低层次的修养人士听了这个道,却会觉得可笑。由此可见,对人类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两种规范:义和礼,即人伦大道,在古代已被发掘到极致。无论怎样的王侯将相,还是凡夫俗子,都以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在继承前人关于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关于治国方略的主张。他主张统治者要推行仁政,让老百姓也有仁爱之心,进而形成一种向善的风气,那么就会使得社会安定团结,天下



- 1 -


太平。这段话中,孔子阐明了治国方略。在孔子看来,只有推行仁政,让百姓也拥有仁爱之心,才能使得社会安定团结,天下太平。 对人类的创造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是仁。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也就是说,只有人们能够认清自己,才能认清世界。我们要懂得,哪些是值得尊敬的,哪些是应该鄙视的,哪些人是我们应该交往的,哪些人是我们应该戒备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就可以避免犯错误,少走弯路。我们看看孔子的人格:正直、高尚、谦逊、自律。他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古代的君子形象。“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意思是不仁慈的人,不可以长期在穷困中过日子,也不可以长期享受快乐。这是孔子关于不仁者的认识。 总之,仁是人类生存的最高价值,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的核心,也是东方文化的精神支柱。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b090e9da2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