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2022-09-07 17:04: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欢迎阅读!
出发点,归宿,教学

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是中考的常见考点之一,而景物描写又是写作中值得提倡的一种写法。学生虽在七、八年级对其作用有所了解,在写作中能无意识 地运用,但是他们头脑中对景物描写的认识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表现在做相关阅读时心中无数,盲目作答,在写作中不能灵活、恰当运用。针对以上问题,本节课借助《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并做到学以致用。 实施过程

一、明确目标:能结合语境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独立完成:从1210自然段中任选一段,分析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师走进学生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析情况。

学生完成后以小组交流总结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小组展示后,教师总结:交代背景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课堂反馈: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作用分析,只是不够系统,归纳总结时要教师从环境、人物、情节等方面引导。

二、明确目标:能联系语境判断景物描写是否恰当。

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景物描写能分别代替《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多

收了三五斗》的相关景物描写吗?选择一句分析说明(提示:判断原句和改句在文中的作用。各小组请一名同学黑板上完成。(提示:结合景物描写的作用评价) “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东北风呜呜地吼叫,肆虐地在旷野地奔跑,它仿佛握着锐利的刀剑,能刺穿严严实实的皮袄,更别说那暴露在外面的脸皮,被它划了一刀又一刀,疼痛难熬。替换《故乡》第二段。 “看到海面上海鸥自由自在的飞翔着,时起时落,好象在跟大海说着悄悄话。”替换《我的叔叔于勒》中“在一片平静的好似„驶向远处。

⑶“大海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海浪有力的拍打着礁石,一浪高过一浪,奔腾着向我们扑来,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似的。”替换《我的叔叔于勒》倒数第二段。

⑷“镜子似的河面被这些敞口船惊扰,荡起阵阵绿的涟漪。”替换《多收了三五斗》中第一段“齐船弦的菜叶和垃圾„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教师走进学生了解、评价学生完成情况。黑板上学生完成后,根据景物描写的作用,师生共评价。

课堂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对照作用作出判断分析,只是有些学生分析不深入,如:对(1)段能否替换《故乡》第二段,有学生认为能替换。因为都写出了环境的阴沉。他们没有从原文烘托萧索、凄凉的气氛的角度分析。

三、明确目标:能创作出符合语境的景物描写。 学生独立完成:请从你摘抄的景物描写中选择一段或自己写一段景物描写代替《故乡》《在烈日和暴雨下》《多收了三五斗》任意一篇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请五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

教师评价先完成的学生,然后师生共同评价黑板上的句子。


课堂反馈: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能改写出来,而且能从烘托气氛、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现等方面着笔。但不少学生是从摘抄本上选择恰当语句作改动后完成的,有的考虑不够全面、周到,但大家都在积极地写。 案例分析

(一)目标制定:根据学生,依靠教材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赖以生存的根本,课堂教学的目标必须与学生的学力水平相匹配,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发展区。《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九上第二单元的第三篇小说。在《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两篇文章的学习时,我就将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作为作业让学生做了,从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只能想到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只分析到景物的特点。可见他们头脑中对景物描写的作用还没有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翻翻学生的作文,只有少数几个能成功地运用景物描写,大部分学生都只在写事,文章比较枯燥,如果能用景物描写烘托一下,会使文章丰满很多。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目标的制定必须从教材的特点出发。《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一篇大量运用环境描写的文章,这些描写对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非常突出,再加上老舍先生精彩的语言,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从这两方面考虑,我指定了本节课的目标:能结合语境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联系语境判断景物描写是否恰当,能创作出符合语境的景物描写。



(二)目标实施:听说读写,循序渐进

听说读写能力综合提高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这堂课上学生或放声的朗读精彩语段,或仔细地倾听同学的学习成果,或有理有据的评价同学的分析,或认真的进行景物描写。整堂课学生或听说或读写,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目标。

对于景物描写的作用学生先分析,在明确其作用后,再结合具体语段判断是否可以调换,最后学生自己进行景物描写。循序渐进,使学生对景物描写的作用做到了学以致用,也逐渐达到了目标。



(三)目标实现:独学群学,生评师评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每个目标的实施过程都是让学生先独学: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表达,充分地相信学生,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通过独学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但独学只能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群学则能解决提高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思想得到升华,同时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展示过程中生评、师评,多元化的评价更使课堂高潮迭起。生生互评促进了交流,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必要的教师评价又让学生明确了成功之处和努力的方向,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



(四)目标巩固:当堂检测,课后作业

目标实现后只有及时巩固才能逐渐内化为学生能力,所以在当堂训练后安排相对应的课后作业,1、抄写班内最好的景物描写两段或对自己写的进行修改

2读最近写的记叙文《给我一次 的机会》有景物描写就分析其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如有必要作适当的修改;没有景物描写就在适当位置加入景物描


写,使其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教师也可依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目标的达成情况,以便对下一步的教学作相应的调整和安排。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情与课程标准精心安排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生成不断调整目标,在课后作业中要及时巩固目标,样,学生才能在一次次实现目标后有进步与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b4f31a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