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发展史

2024-04-02 16:5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发展史》,欢迎阅读!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发展史,小儿

励精图治,风雨兼程—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发展史

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从设立专门收治小儿病人的房间到正式建立小儿骨科病房,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工作和努力,目前的小儿骨科拥有两个病区、共77张病床,全日专科急诊、门诊,形成了医、教、研全面发展并且特点突出的良好势态。小儿骨科的今天凝聚着许许多多医护人员的智慧、心血和奉献。

历史回顾:小儿骨科源自创伤骨科的矫形专业组,50年代末期及60年代初期,骨科的小儿患者分散收治于矫形、创伤、手外等各专业组。矫形组收治的小儿病人主要为先天畸形、骨与关节感染、小儿麻痹及少量的骨肿瘤与类肿瘤疾患。早期王桂生、周同轼、宋献文、崔甲荣、郭兴唐、郭荻萍、梁栋等医生都参与小儿矫形的治疗,对于罹病儿童最为关注的是中国骨科泰斗孟继懋教授,60年代初期在孟老指导下由崔甲荣医生主管集中收治过一批小儿麻痹病人,其中大部分为儿童,王承武医生当时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了此项工作,治疗取得了极好的效果。1962年张光铂教授协助梁栋教授在国内最先引进了当时先进的Zahradnicek手术治疗先天性髋脱位。1963将原北楼一层日光室改为小儿病室,共设10张小儿病床,形成了小儿骨科最早的雏形。19649月,在时任积水潭医院院长的孟继懋教授积极倡导以及张彤、郭子恒、徐化民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崔甲荣、郑允谊等同志经过一个月的积极筹备,将门诊楼三层东侧原女医生宿舍改建为小儿骨科病房,设病床36张。新组建的创伤骨科小儿组医生有崔甲荣、梁栋、贾佑民、荣国威、吴仲秀、崔寿昌、范源等,郑允谊、李琇增担任正副护士长。

小儿病房成立后立即开始了小儿骨科专业组的第一次创业过程。1965年崔甲荣医师率先引进髋骨截骨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Salter手术)。此后各种小儿矫形治疗相继开展,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不幸的是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被完全打乱,创伤骨科各个专业组分工亦被打乱,甚至医护分工也被混淆,小儿病房刚刚开创的大好局面损失惨重。70代初期进行了数次骨科人员调整,其中1971年崔甲荣、荣国威调出,程绪西、苏碧兰调入小儿骨科。1972年贾佑民、吴仲秀调出,王承武、高国训等调入。1973年重新组成的小儿专业组成员有梁栋、王承武、苏碧兰、高国训、范源、郑允谊、范丁安、史颖奇等,李英莲、夏丽英先后担任小儿病房护士长。随着政治形势的逐步稳定,小儿病房也开始了其二次创业的进程。其间得到重新工作的孟继懋院长对小儿病房的工作给予鼎立支持,孟老虽然年事已高仍按时参加小儿病房的查房,有问必答,耐心地讲解如何认识小儿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诸多方面的疑难问题,分析病情变化,引导大家自己判断并最后做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为小儿骨科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结束后,小儿专业组的业务得到飞速的发展,1983年改为独立的科室,1986年为配合院内改造而暂时迁入西楼三层,设立病床36张。1989年迁入新北楼一层小儿骨科病房,设立病46张,王金玉担任病房护士长。这段时间小儿骨科专业工作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常见的儿童先天性畸形的治疗方法系统化,如对婴幼儿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最早提出闭合复位前行髂腰肌松解与有限制动的观点;对适龄患儿比较早地引进各种类型的髋臼成型术式,尝试并总结了对学龄儿童手术治疗的规律与利弊关系,极大地提高了儿童先天性髋脱位治疗的水平。此项工作在国内是领先的,也引起国外同行的关注和赞扬。同时对儿童相对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例如先天性高肩胛症、先天性垂直距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先天性尺骨假关节、半肢骨骺异样增殖;复杂的周身多发畸形如多发关节挛缩症、成骨不全等都在国内领先开展治疗工作,并率先发表论文。对一些过去不太认识的软组织挛缩,如臀肌挛缩、三角肌挛缩、股中间肌挛缩、髋外展肌挛缩等也都较早地开始治疗,形成了较为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法。在学术会议上报道后起到了指导基层医生工作的目的。对儿童肘关节骨折与骨骺损伤做了比较多的工作,特别是较早地开展了陈旧性肱


骨外髁骨折与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治疗,探索出成功的系统经验。对儿童股骨头骺无菌性坏死、儿麻痹的肌力重建、距下关节外融合、类肿瘤疾患、髋内翻等均有论述。在国内比较早地开展了肢体延长工作。

80年代初期,恢复高考后的医学专业毕业生陆续进入到小儿骨科。郭源、王丽、朱振华、崔泓、俞志涛、安捷等先后来到科室工作,增强了科室的后备力量。1986年小儿创伤急诊从成人创伤中独立出来,建立了24小时全日小儿创伤急诊。此时的小儿骨科已经形成有自己特点、同时又全面发展的特殊专科,在国内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梁栋、王承武先后被选任中华小儿外科学会矫形学组的学委与副组长,王承武被接受为北美小儿骨科学会的通讯会员。

进入90年代,小儿骨科的工作量不断扩大,1997年在急诊楼地下室增设20张周转病床,20006月在北楼地下室正式开设第二个小儿骨科病房,设病床30张。至此时小儿骨科共拥有病床77张,成为国内最大的小儿骨科专业科室。董秀丽、李燕华分任病房护士长。

1993年,张建立调入小儿骨科工作,开展了治疗脑瘫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1995年王承武退休,范源担任小儿骨科主任,范丁安任科室副主任。为适应科研工作的要求,建立小儿骨科资料室,配备专职资料员负责资料的收集工作,代少君等护士分期担任资料员工作。 1996年郭源任科主任助理,1998年范源退休。郭源接任小儿骨科主任,范丁安任副主任。2002年朱振华担任小儿骨科副主任。

90年代至21世纪初,小儿骨科经历了人员剧烈变动的过程,并逐步趋于稳定。在保持了科室优良传统和临床优势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多发骨折的抢救和治疗、儿童骺损伤的骺开放术、类肿瘤疾患的多种选择治疗、肢体延长、儿童骨折的微创治疗技术、发育性髋脱位的规范化治疗等等方面继续保持在国内先进水平。

小儿骨科今天的辉煌是一代代前辈们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的结果!特向为小儿骨科发展壮大付出过心血、奉献了聪明才智的医生和护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们也深深地怀念为小儿骨科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的范源主任和范丁安主任! 附表:小儿骨科人员名单 19649月建科时人员

医生: 崔甲荣 梁栋 贾佑民 荣国威 崔寿昌 吴钟秀 护士长:郑允谊 李锈增

护士: 林保 关淑泉 李润 袁永玲 赵云清 邓秋芬 杨幼兰 侯东华 护士助理:李淑惠 200512月科室人员 科主任:郭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c7353e981c758f5f61f67a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