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3

2022-12-07 15:25: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程与教学论3》,欢迎阅读!
课程,教学

1、那些社会学理论影响了课程的发展?其各自的特点如何?

一、功能理论与课程

在功能理论来,学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理解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既有地位。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迪尔凯姆与美国的帕森斯。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事实,需要用客观、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社会团结与集体意识是一个社会良好运作的关键。因此,教育需要将集体意识灌输给社会成员,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社会之我。学校课程需要促使学生不断规约行为,适应社会结构。

帕森斯将学校、班级、家庭视为社会体系,他们享有共同的文化价值标准。在他看来,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机构,主要是传授的是基本的价值与技能,从而帮助学生进入适当的社会位置。

二、冲突理论与课程

冲突理论针对功能结构主义社会整合的观点,揭示出了社会变迁引发的社会冲突与权力差异。他们认为,学校课程的实质是支配阶层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的体现。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马克思与美国的柯林斯,鲍尔斯与金蒂斯。

马克思认为,社会结构的根本是冲突的,权力是有差异的。

柯林斯认为,学校课程设置与支配阶层的权力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传递藉由的身份文化,让学生习得如何使用某种身份的语言、行为、鉴赏能力与价值体系。

鲍尔斯与金蒂斯分析了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认为课程的实质就是要维护支配阶层的权力观、价值观与行为规范,这些东西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在学校课程当中,担当学校教育再生产的使命。

三、解释理论与课程

解释理论认为,学下课程的实质是既有社会结构的宰制与再制。结合四理论主要是从微观层面对课程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梳理。

英国学者杨认为,“知识”不是中立的,是不同社会阶层意识的体现。课程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社会阶层知识博弈的一个结果,学校教育过程是不平等知识分配的过程。

美国阿普尔认为,学校知识是官方知识,其中隐含着“文化霸权”,是支配阶层意识形态的渗透。吉鲁认为,学校是重要的文化与政治场所,是各种权力集团博弈与斗争的场域。学校的隐性课程迫使学生熟知中上阶层的价值体系与行为准则,区隔不同的社会角色。

英国的伯恩斯坦从课程的语言编码形式入手,剖析了学校课程中的潜藏的秘密。在他看来,学校课程采取的是精致型语言编码,是典型的中上阶层语言惯习,对劳工阶层的学生来说,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2、试就其中之一的社会学理论对课程的影响进行分析。


1975年,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早期冲突论者只是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补充和修正,认为秩序理论和冲突理论同是有用的理论工具。柯林斯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过程,仅仅提出一种补充性“冲突理论”不足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建立一门以冲突为主题的社会学期冲突论者主要关注宏观社会结构问题,并把社会结构视作外在于个人的强制性力量。柯林斯则认为,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的互动模式,是在行动者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中产生并得以持续的。对宏观社会结构的理解不能脱离建构这些结构的行动者。他吸取了现象学和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力图为宏观社会学奠定微观基础。与早期冲突论者注重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不同,柯林斯强调必须建立假说—演绎的命题系统,并从经验上加以验证。唯有如此,才能使冲突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说明性科学柯林斯为冲突问题的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础,标志着狭义上的“冲突理论”作为一个流派已经式微。

社会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学校课程与社会结构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有的社会结构制约着学校课程的设计。

2、学下课程与既有的文化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是主流文化的复制与再制。 3课程研究已经从早期的整合理论走向了冲突理论,从宏观的分析走向了微观的剖析,特别是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将课程研究带入了新的时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c799bdeb9d528ea81c7798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