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澜集》摘记

2022-07-28 11:31: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看澜集》摘记》,欢迎阅读!
摘记

《看澜集》

追求目标的差异,导致了整套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差异。老、庄主张“内视反听”是一种定向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与老庄主张“复归于婴儿”“全真”“守真”的人生理想、素朴自然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它得到的是一种淡淡的、悠长的快感,它摈弃冲动与迷狂,因此,受老庄影响的中国诗,一直在寻求含蓄冲远、自然恬静的诗趣。然而,道教却不同,它虽然也口口声声、信誓旦旦地讲“心斋”,但是道教的终极目标是长生与享乐,理想榜样是神仙真人,手段是斋醮符咒,因此,只有无穷无尽的联想与热血沸腾的冲动,人类意识深处埋藏的生存欲和享乐欲,在这种狂迷的场合下已经化成了一种热烈地寻仙问道,以求长生不死的情绪和行动

所以,老庄带给中国诗人的,是一种更安静恬淡的情感,道教带给中国人诗人的,是一种热烈而迷乱的情绪;老庄影响了中国诗人,形成以自然澹泊朴素宁静为美的审美情趣与重在内心体验的艺术思维习惯,道教则影响了中国诗人的另一种审美情趣——追求绚丽诡谲,另一种艺术思维习惯——驰骋丰富的想象力。



“安史之乱”后,士大夫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过去笃信无疑的观念被粉碎了,思想界成仙了一个混乱的“退潮”与“冷却”期,在这个时期中,意识形态里逐渐呈现分化组合的趋势。一部分士大夫将儒学进行改造,像韩愈力图恢复“道统”……另一部分士大夫则转向禅宗……

社会心理氛围作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之间联系的中介,对于思想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它未必能为当时的人们所明确地理解、把握和描述,但每个人都被它所包围,它超越了个人意识的界限,发生于普遍的无意识区,但它必然通过各种渠道,潜移默化地渗入到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文化活动中,构成人们动机与意识的潜在支配力。

“积淀”说(侧重文化心理的重叠复式的影响)——李泽厚先生 “整合”说(“积淀”说的补充,强调接受者的主观作用) 人类文化学家露丝·潘乃德:“整合”是将“乖离迥异的(文化)元素”修正成一个“多多少少一致的思想与行动模式”,而修正的力量“在个人的心灵里,而且几乎系乎个人如何根据其文化的主观标准”,而我们则稍加改造,将“整合”理解为“文化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水土气候,这个水土气候便是接受文化一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以及时代的经济这个值条件,而这种水土气候决定了人们将怎样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拒斥或改造。



布留尔“具有自己制度和风俗的一定类型的社会也必然具有自己的思维样式。

莫泊桑在《毕安与哲儿》的序文《小说》中说“只要地球上有多少人,就会创造出多少种不同的真实。



宗教体系的来源:思维方式的缺陷

来自人们心理深层的本能和欲望

从“外”的方面说,是将“天”(宇宙)“古”(历史)作为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改为以“理”和“心”为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给现世的社会伦理和政治秩序重新建立一个支撑体系;从内的方面来说,是把“理”的尊崇和“心的”自觉突出到一个显著地位,把外在伦理规范的约束变为内在心性的调整,这一思想的转变,使得宋代士大夫自觉不自觉地受


到建立在内在心性基础上的伦理道德规范制约,收敛了文人的放荡狂傲,于是,文学中也表现出了一个“敛”字,个性不那么突出,感情不那么奔放,气势不那么嚣张,当然也促进文学逐渐向细腻化、精致化转化。

文人士大夫面对国力衰弱,试图表现出一种英雄豪气和志士悲愤,也试图作出政治、济、文化的重新设计,一文人那种怀抱来感动当政者,来激励百姓。……于是,在文学作品中又表现为一个“放”字,所谓“放”,就是情绪的激奋,境界的扩大、语词的苍劲。

宋代文人的心理情绪以及文学的表现始终在这一“敛”一“放”中徘徊。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三代承风,方称世家”

可是今天呢,我们还有多少绅士的教养和风度呢?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人的心理实在加速度地趋向紧张,这种趋向紧张的结果,是不可能容忍哪种从容不迫的绅士风度的。可是,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绅士风度和教养,又是必需的,否则这个社会总是会处在一种紧张、焦灼和动荡不安的状态中,造就一种急功近利和鼠目寸光,可是,一百年来中国人心里一直紧张,巨大的心理落差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儒家的一套理想和信念,也慢慢积淀成了中国文化人的一些特色。这个特色就是常常在历史中追寻梦想,通过复古来更新,以传统来批判现实,而且常常习惯于用文化精神来讽刺世俗社会。



当人文理想主义成为传统:“法先王”“尊经典”“援历史”

认识中国的历史阶段:“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时代” “以西方为镜的想象时代”

“在多面镜中认识自我的时代”

事实上,经济的一体化,在越来越相互依赖的时代是比较容易形成的;政治上的互信机制,在政治意识形态不同的时候,只要有政治利益的现实需要也可能形成。然而,真正的互相认同,即真正的文化共同体或者同一价值观,只有内心越来越有亲切感和连带感的时候,才有可能形成。



我们知道,成为一个互相认同的共同体,或者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空间,需要有文化认同的基础,而文化认同的要素有三:(一)承认我们过去曾经有一个共同的历史渊源或共享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二)承认我们现在与“其他人”是不同的一群人,我们和他们不同的地方,不是人种差异,更重要的是文化差异(三)相信我们将来都要走一个共同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同舟共济。——这里说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面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ce83ae6c3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e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