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宋]朱熹

2022-11-17 11:10: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观书有感》[宋]朱熹》,欢迎阅读!
朱熹,有感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它,这里指池塘中的水;清如许,这样地清,指池水如镜,能够使“天光云影共徘徊” 题目是《观书有感》,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把书打开了,好像打开一面镜子。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丰富内容。问那个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澄清,因为有源头活水流过来。这句话比喻书中的内容那样精纯,因为它有丰富的写作源泉。这首诗运用比喻修辞,说理形象。读时,自然就融进了读者的想象与联想。 谢谢大家! * ――知人论世 挖出主旨 细评价值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从诗中__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混乱时期。 2)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1)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2)在动乱时代,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儿比其他地方的月儿更明亮、更清晰、更可亲。指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1.了解背景,调用储备。 1)了解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2)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等情况。 3)了解写作你读到的这一首诗时诗人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 4)了解诗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 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受权贵排挤,被逐长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风清新飘逸。 甫:忧国忧民,颠沛流离。伟大的现实主义。诗风沉郁顿挫。 高适:主要成就在“边塞诗”方面,诗中歌颂舍身抗敌的壮烈行为,表现他的建功立业的心情;也批判了某些将官的腐败作风;同时真切生动地刻画了边塞风光。诗风雄浑奇拔。 王维,前期创作以边塞诗为主,体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具有盛唐的浪漫豪情;后期转以山水田园诗为主,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2.整体体味,挖出主旨。 1)具体地、逐句地阅读全篇。分清写什么、怎样写的,实现整体体味。 2)找出核心句。核心句可能是直露的,也可能是含蓄的。 3)充分利用标题、注释和题干说明,考查的主旨往往正在这些地方。 4)了解评价

1




主旨时常用的词语。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的暗示。 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 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 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3.把握基调,细评价值。 基调是分析的基础,分析是对整体体味(艺术感受)的深化和发展,是评价的基础。只有基调把握准了,分析才能妥帖;只有分析妥帖了,才能对诗歌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内容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 基调主要有:压抑、沉郁、忧伤、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 对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去年花里逢君到,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答:基调是忧伤的。表现了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因为诗人感到“愧俸钱”,但又没有办法,只是“思田里”――想辞官归隐。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词,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河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 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答:1朱熹诗借大战船自在航行的条件说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不按照规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蛮力去“推移”是不行的; 苏轼诗通过琴音与手指的关系说明,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朱熹诗通过鲜明的形象体现理趣; 苏轼诗通过两个浅显的假设提问表现理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①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②,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③吹取三山④去! 注:①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辞乡别土,国破家亡,诗人饱经丧乱,颠沛流离,困顿坎坷。 ②帝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cf956e5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0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