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相关简介

2022-12-16 05:28: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相关简介》,欢迎阅读!
节庆,歌谣,中国,古代,简介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相关简介

关于作者

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法国著名汉学家与现代社会学重要学者。葛兰言的弟子曾在介绍葛兰言学术背景的部分,开篇即说:葛兰言教授是法国现代社会学派内一位大师,西洋中国学派内一个新的学派之开创者。作为当时法国汉学开创者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及社会学派开创者爱弥尔·涂尔干、马赛尔·莫斯的学生,他一生的著述几乎全部围绕着中国古代文化这一主题,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将中国学的研究与法国学派的方法结合起来”。

葛兰言的学说渊源:一是涂尔干与莫斯所领导的法国社会学派,一是沙畹所开创的法国的中国学派。葛兰言综合各学派之长而另辟蹊径的研究方法,不仅在20世纪早期的欧洲及中国学术界不被理解接受,且至今少有人注意到,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其中的一大原因在于:“他的治学方法是在西洋中国学派之外,别树一帜,是与我国新旧两派史学家与国学家所抱的观点与所用的方法俱不相合。但是除此以为,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那就是我国的社会学者对于我们的国学与西洋的中国学,一向太不注意。故未能将社会学与国学两者打通。”

葛兰言教授的主要著述有:1920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与《中国古代之媵制》,1922年的《中国宗教史概论》,1923年出版的代表作《中国古代舞蹈与传说》,19261940年期间出版《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与《中国古代之婚姻范畴与亲族关系》。其中,人类学名著《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一书,通过《诗经·国风》的研究,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这部著作实践了将历史文本作为“田野”进行社会学式剖析的研究方法。葛兰言通过解读《诗经》及被文人学者以他所谓的“象征主义”方式书写的各种《诗经》注释,寻找被道德与政治需要蒙蔽的上古节庆与仪式习俗,进而认识中国远古社会的仪式及信仰的演变过程。

关于本书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一书是《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中的一本,这意味着这本书被定位为一本人类学著作,而葛兰言也被视为人类学家。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在研究复杂文明复杂社会,但在葛兰言生活的1884-1940年,人类学更多地处于对同时代简单社会的研究之中,而从葛兰言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所研究的乃是中国社会的古代时期或说“封建时代”,葛兰言的封建时代,应该是指我国先秦时期,尤其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周朝。

具体来看,葛兰言从《国风》诗篇的内容、结构、修辞出发,进入这些诗篇仍作为歌谣,在春秋节庆为人们口头传唱的远古时代,考察这些歌谣出现的习俗背景、演唱情态、演唱目的,进而分析出其中蕴涵的最初的社会与自然规则的统一性。我们国内传统的研究方法是从现实的世界观照文本中的世界,通过考察现


实世界的事像,理解文本中的世界;而葛兰言在某种程度上则实现了从文本中的世界观照现实世界——在理解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反观现实世界仍在传承的文化里,尚存的古老传统,然后进一步理解古老的文化。

在书中第一部分,他分析了田园、乡村爱情及山川歌谣三个主题代表性的诗篇,从其中字词的注释、真实主题及古代诠释文本的阐释出发,爬罗剔抉地考察这些诗篇如何被评注者误读,继而推断其真实的歌咏情境,将传统文学研究中提出的《诗经》“比兴”修辞手法出现与存在的原由做了社会学意义上的重新梳理。

第二部分中,他以《国风》及相近时期的历史典籍,考察古代民众在春秋两季的节庆举行仪式、以对歌确定联姻的礼俗,以及这样一种会盟活动如何在进入王朝时代后蜕变为贵族与官员为显示王权神圣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全书的结论部分,《诗经》反映的社会形态变迁的角度论述了由部族到封建邦国的发展过程中,“对应”、“对称”的观念是中国人宇宙观发展的关键。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在“中国人的思维中,那些制约着世界进程的原则都起源于社会的结构,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起源于这种结构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是由古代节庆的行为提供的。”从古代节庆的行为可以推断:1、古人形成了世界由阴、阳主宰的世界观,进而认识到世界万物都分属这两个部类,表现为两个受性别支配的宇宙论原则。2、“在中国人的思维中空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延展体,只是把同质的要素排列起来,将各个性质上完全相同的部分依次叠加在一起。”3、“对中国人来说,时间并不是一个均质的延续体,由一连串处在同一运动中的同质的时刻组成。相反,在他们看来,时间是由两类对立(阴或阳,男性或女性)的时期的重复轮替构成的,这些时期在时限上是等长的。……时段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时间概念之中,时间被认为不过是同上进行的阴阳活动的交替节律。”4、因为时间和空间都被中国人归类于阴阳范畴,“它们也就形成了一个同质的整体。存在着两类延展体和延续体。相反种类的延续体和延展体处于对立的关系中,而延续体又与同属一类的延展体关联在一起。……由此,交替对应的原则和位置对称的原则必定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基础。这些原则的产生,只不过是由于在节庆当中,不同类别的行动者集团都必然要被赋予一个确定的、适当的角色。就是从这些最简单的目的出发形成的延续性特质,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分工的日益细密,演化为中国文化成熟的延续性和延展性。

结语

葛兰言关于中国哲学时空观、男女婚姻交换关系等演变过程的论述不但对我们今天理解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观念体系有深远的启发,对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界学术理论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西方学者长期以来都是从其西方观念与价值体系来理解判断文化普遍的特征及发展模式,即使在考察和研究中国这样一个文明体系早已高度完善的古老国度时也难以脱离此窠臼,这就使葛兰言的研究更显可贵。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料来研究上古社会?葛兰言的研究,是从研究《诗经》中的诗歌,尤其是情诗入手的。以往的研究,往往是堆砌材料、开列清单,或者是随意地和一些流行的理论联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d25303421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