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

2022-03-22 04:4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欢迎阅读!
素养,语文,核心,认识

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六点认识

/ 张大文

我们应该对于问题的核心所在非常敏感。这个素养,我在读到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时,便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了,尤其是对我们教师而言。 他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惊服于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核心素养的理解。下面我用一组具体的数字来解读。爱因斯坦认为:首先,在居里夫人的核心素养中,品德细胞的作用大于科学细胞的作用,例如73其次,在占十分之三的科学细胞中,品德的作用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例如73总之,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作为一流科学家,她的科学细胞的作用是十分之三的十分之三,即百分之九;而她的品德细胞的作用却是百分之九十一!

我认为,爱因斯坦所理解的居里夫人的核心素养,也是我们教师十分需要通过种种努力争取早日具备的,因为这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来讲,实在太重要了。

舒婷读初一时候的英语老师林老师就是具备了这种素养而对舒婷的成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舒婷当时活力四射,除了十一门学科外,她给自己又增加十门:看电影、看小说、爬树、打球、游泳、钓鱼……学校规定,星期天晚上不准看电影,她偏去。她不怕第二天英语考试,就算临时抱佛脚,满分120分的卷子她也可以得113分。这个情况引起了林老师的注意,要用这个机会“教训”舒婷一番:试卷发下来,先是表扬,再是到黑板上重做,舒婷没想到她一下从113分跌到了47分!这无异于在她头上猛击一棍。接着,林老师从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总评给了她一个“优”。这让舒婷觉得老师既严格又公正。之后,林老师找她现身说法,说早年自己的顽皮也不亚于她,结果发现生活没有根,没有核心,将来也没有办法找工作,希望她也能改过来。舒婷觉得林老师语重心长,从此把她当作天边的一颗星,这颗星也照亮了她的前途。

这个事例说明,教师要有一种素养,对于学生核心问题之所在非常敏感。眼光一定要准,就像爱因斯坦能够把居里夫人的核心素养一眼看透那样。那么,我们怎样具备这种素养呢?

一、不放过每一个纠错的机会

早年读到“我不去,如同你那样”这个句子,总以为“我”和“你”都不去,但事实上,“你”出现在“去”的那个地方。原来这个“不”字不但管“去”而且管“如同你那样”那么这个道理是不是正确呢?于是同“如同你那样,我不去”作对比:在这里,“不”字管不到“如同你那样”了,所以不能同上一句相提并论。如果以“不”为中心,在“不”字的同一侧面作相应调整,前一句是“我不如同你那样地去”后一句是“我如同你那样地不去”的确不是一回事。那么,这个道理能不能经得起重复性试验呢?不妨用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里的一句话来验证:

A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B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C替我们D预备关于社会情况的较完备的甚至起码的材料,如同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

原句中的“如同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到底是什么样?如果把它放在A处,则是他们既没有替他们本国人也没有替我们预备材料;如果放在B处,则是没有替我们预备材料;如果放在C处,他们倒是替我们预备了材料。这都不符合原意。只有放在D处,才说明他们是为本国人预备了材料的,跟原句的意思一样;所谓“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就相当于一个否定词“不”。可见,我们一定要抓住问题的核心,不抓住决不罢休。

二、不放过每一个问题的解决

有时候,我们似乎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可惜只抓住了一半却不自知。《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教室里上最后一堂法语课,因为法国败了,第二天不准上法语课而要上德语课了,所以连镇上的人都去听课了。这个爱国主义的核心抓住了吧?但是,且慢。有个老铁匠华西特,他不但不去听,而且看到小弗郎士急着跑去上学,反而说:“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原来,他刚看了德国人的公告,说阿尔萨斯、洛林两个区的学校,一律要上德语课了。他满腔气愤,回过头来看到小弗郎士,便说了这句气话。其


实,这就是主题的另一半:憎恨敌人。一方面热爱祖国,另一方面仇视敌人,相反相成。能看到这一点,我们的思想水平便进步到辩证状态了。所以问题不到最后解决,真正的核心是出不来的。不但出不来,而且误以为是败笔,是闲笔,不会发现它是好笔。

三、不放过每一个含蓄的表述

钱学森在一篇文章里,有一个地方只说了半句话,使你我找不到核心所在,原来是他把核心含蓄起来了。《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一文中有这样五段(前两段按原文抄录,后三段只节录段首第一句,省略号为笔者所加)

基础学科之为基础是就其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位置而言的。我们一般提六门基础学科: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这六门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基础呢?也不是。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两门学问。一门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一门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学问。

先说化学化学是研究分子变化的。三十年代后出现了量子化学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来解化学问题,使化学变成应用物理的一门学问。近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运算,又出现了计化学从前人们认为化学就是用些瓶瓶罐罐做实验。现在由于掌握了物质世界里头的原子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靠电子计算机去计算。有朝一日化学研究会主要靠电子计算机计算,且可以“设计”出我们要的分子,“设计”出造这种分子或化合物的化学过程。到那时做化学实验只是为了验证一下计算的结果而已。

文学也是物理。…… 地学也是靠物理。……

生物学的发展,现在达到了研究分子的水平,也要归结到物理上面。……

这五段中,先是总述,说明六门基础学科中,最基础的是两门,即物理数学,其他四门都可以归结到物理数学数学仅仅是指导推理和演算的工具,所以其他四门实际上都应该归结到物理

这样,下面四段分明是要把上述道理在按学科分述中加以细化并落实。但是,首先阐述化学可以归结到物理时,只有“先说化学”四个字,似乎没有把意思表述完整,因为它在这里的作用并非只是贴上学科标签而已。那么,这里应该怎么表达才能使意思完整呢? 从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先说化学的所有支撑句都在强调化学这门研究分子变化的学科越来越物理化了这一点来看,从下文“天文学也是物理”中的“也”“地学也是靠物理”中的“也”生物学的发展,现在达到了研究分子的水平,也要归结到物理上面”中的“也”来看,再从“是物理“靠物理“要归结到物理等或表判断或表肯定的暗示性表述来看,“先化学”的完整表述无疑是“先说化学物理”了。那么,这里为什么可以而且应该回避这个句子,而以仅仅写成“先说化学”为好呢?

这主要是为只具备一般科学文化知识的读者着想。在他们心目中,化学物理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远远不如天文学、地学、生物学之与物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如果先把这句话和盘托出,虽精练概括,却突兀难解。现在,作者运用启发式:一方面,先把化学量往物理这边靠近,让这句话的雏形在读者心中酝酿起来;另一方面,又提示读者在四个中心句的不同表述中辨析出相同的指向来。这样,这句话便呼之欲出、不言自明了。

上述整个过程,先是把核心省略了,促使我们把核心补出来;补出来以后,有了核心,又要认识到还是把核心含蓄起来好。在这个从补充到不补充的认识过程中,我们无疑增强了对核心问题的敏感性。

四、不放过每一个个性化观点

因为个性化的观点往往在一个问题上产生两个核心,所以又要引起新的讨论。

著名演员于是之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自己的成长“全靠”邻居朋友、老师同学的帮助。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成长的核心是外因。他举了四个例子:邻居老郝叔要他起草做“会”的章程,使他硬着头皮学会写作。后来老郝叔领着他一张一张分发给邻居时,他高兴得像自己的作品发表了(实际上是内因之一——好学)。他能够画画,就是全靠卫天霖老师严格要求:铅笔要6B,不能用橡皮擦,要用烤干了的面包擦。卫天霖老师要求于是之一一做到。有一次去景山写生,山绿水绿树绿,他的画也绿得一塌糊涂。只听到背后一笑,原来是卫老师。从此以后,每次演戏,卫天霖老师总在后面笑:是鼓励呢,还是批评呢?总之这样的要


求促使他进步(实际上是内因之二——深思)他读不起大学,朋友介绍他到辅仁大学旁听。旁听的味道是不好尝的,但他坚持下来了。他感激朋友的帮助(实际上是内因之三——坚忍)有了工作之后,他晚上读夜校——中法学校,进修法文,说学校对他热饭热菜很照顾。实际上他从西四的家到东单的学校,来去路上不是背诵就是拼音,不浪费一分一秒(内因之四——惜时)由此可见,“全靠”之说于是之可以说而且应该说,我们却不可以说甚至完全不应该说。一个外因,一个内因,两个核心,应以内因这个核心为主。因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五、不放过每一个严密的整体

有时候,问题的核心不是某一个词语,而是几个词所组成的句子。所有个别所组成的整体都重要,整体里边所有的个别都重要。一的一切,一切的一,都重要。它们组成了一个核心共同体。

贾祖璋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他专门研究荔枝。荔枝是我国特产,以西起成都、东到福州为产地的北限。现在科学发达,这条北限能不能北移呢?贾祖璋的回答是: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这句话如果仅仅读一读,不过是知识传授,无从体现一个科学家严密的思维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体会他的构思过程:

可能 1

不是不 2 完全 3 也许 4

将来 5

经过这样的立体化,每个词都显得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每个词都是核心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可能”的可能性由其他词作了种种限制,它的重要性不那么重要了,其他词语的重要性反而显得突出了。这真正体现了核心共同体的集体力量。



六、不放过每一个新鲜的启示

有一年,我在黄山始信峰上看日落,很有感触:

红日依约沉,谷底霞色新。 归鸦两三声,恐惊侍坐人。

归鸦真是感到奇怪:怎么我都回巢来了你还不走呢?但是,它马上领悟了我的核心问题——恭敬地陪着太阳下山,所以不叫第四声,恐惊侍坐人。

因为我在侍坐中思考着太阳的问题。它在亿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忠于职守地为地球、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提供着能量。这个能量,在相对论之前,说是太阳内部物质燃烧而放射出来的;在相对论之后,说是其中原子核的聚变和裂变而产生的。但这两种解释都不能不使人类担心:太阳总有一天会耗尽自己而从天空中消失。幸亏统一论发现,太阳并不是一个悬挂在太空中的圆盘,而是宇宙运行中的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如同太阳灶上的聚光镜把太阳能聚集在一个焦点上,只要太阳不断照射,这个焦点就不会消逝一样,这个叫作太阳的闪光点,就是宇宙统一场场级变化所产生的巨大的能量辐射现象。只要宇宙仍在有序地运行,这样一个能量聚焦点就不会黯然神伤地消失。

那么,学科教学能不能算作学科天地中的一个太阳呢?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书,在这个天地中徘徊,只要它们进入教学状态,就无异于把能量聚焦在一起,产生辐射的光芒。我们教师,就是能动地做着这种聚焦能量、产生辐射、进行投射的工作,就像太阳灶上的聚光镜那样,提供学生所需要的能量,让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就我们一代代教师的个体而言,既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又是沧海一粟、昙花一现。然而,只要地球存在着,地球上有一群群人存在着,只要学科天地存在着,就一定会有一个不分昼夜、不分四季照耀着地球,照耀着每一个人,甚至照耀着学科天地的太阳,它总是默默地守望着,又总是热烈地奔放着……

以上六个方面是我平时所做的准备工作,以便使自己具备一种素养,去感知客观存在的人物、事物的核心问题,在向客观世界学习的过程中建设自己的主观世界。我的认识很粗糙,请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d3e5c4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