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关系:宗教问题的起点和终点

2022-04-26 16:2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宗教关系:宗教问题的起点和终点》,欢迎阅读!
宗教,终点,起点,关系,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宗教关系:宗教问题的起点和终点

作者:李峰

来源:《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宗教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根据已公布的权威数据,到2012年,中国的宗教信徒有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有13.9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有36万人,宗教团体有5 500多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笔者认为,在本次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的诸多亮点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关系的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现实性。

宗教学是一个舶来品。在西方,虽然宗教学理论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对何为宗教、采用何种分析路径等众说纷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关于宗教定义的实质论和功能论之争。这导致了相关理论在非西方社会的解释困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以及东方宗教的西进,这种争论更是梳不清、理还乱。这种情况也影响到对中国社会宗教信仰的研究。

争论焦点有二。一是在西学东渐话语体系下中国有无宗教之争。梁漱溟、胡适等人就认为中国没有西方式的宗教,有的仅是祭族、祀天之类的伦理教;美国宗教社会学家斯达克也认为,宗教在中国是个多余的概念。沿此逻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着儒教信仰是否有至上神、是否是宗教的争论经久不息。二是西方宗教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社会宗教信仰分析之争。学界对此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宗教理论具有普世性,正如不存在中国物理学理论一样,也不存在中国宗教理论,完全可以采用西方宗教理论。另一种论断强调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认为西方宗教学理论源自基督教,不适用于我国,讨论中国宗教现象要用中国人的宗教概念作为起点。当然,有的学者试图调和这两种立场的紧张关系。杨庆堃等人提出中国宗教的制度宗教扩散宗教之分。然而,这两个概念在对某些宗教经验的解释方面存在着诸多似是而非的困境。如中国儒教体系中,既存在信仰方式的分散性,也有着明显的制度性;即便是在欧美社会的基督教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扩散宗教现象。

笔者认为,在上述争论中,不论是何种立场,其实质都是在西方宗教学理论框架内讨论,所沿袭的仍是近代以来西方式的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宗教的二元对立逻辑,忽略了宗教信仰与社会之间的内在有机关系。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普遍且将长期存在的现象,宗教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形式。我们目前对宗教的理解主要是基于西方近现代以来社会日趋世俗化的判断。在世俗化进程中,宗教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信仰日趋私人化。因此,大量的理论是就信仰探讨信仰。二战后,西方社会结构趋于稳定,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就宗教讨论宗教的趋势。“9·11”事件后,西方理论界的震惊在一定程度上就源自先前的大部分理论都将宗教视为私人事务,与社会过度剥离。因此,我们有必要考虑宗教一词的最初含义,对宗教与西方社会近代转型进行相关分析。“Religion”一词源自拉丁文的“Religare”“Religio”,前者是联结意,后者表示人对神的敬重。由此,宗教的实质是由神与人、人与人构成的三角关系。此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d42149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