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文化

2022-12-26 02:04: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知音文化》,欢迎阅读!
知音,文化

各位游客:

大家下午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非常荣幸能和大家相聚在白云黄鹤,知音江城——武汉。我是大家的导游员。今天我先带大家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最早修建年代已经没有确切记载,但在北宋时期就已存在则是不争的事实。其后屡建屡毁,1924年又一次修复。抗日战争中又大半被毁,直到1956年在琴台西侧修建汉阳文化宫,同时又修复琴台的各项建筑,1981年又重新修葺。

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列子·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毫无疑问,“知音”典故阐释伯牙、子期两人相知相交而结成的深厚情谊,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珍视友谊、生死不渝的传统美德。

知音是相知的最高境界的反应,应该说除了这一广为人知的文化典故外,还富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文化蕴涵:

其一、荆楚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因为楚人深谙乐律,才造就了像伯牙、钟子期这样的音乐天才。

有考证伯牙是楚人出身,他操琴几十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琴声美妙,但一直深感“曲高和寡,知音难觅”钟子期,一个楚国山中打柴之人,“听琴”“听琴”若非精通音律,若无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敏感、对社会风云的观察和洞悉,是难听懂、更难知伯牙琴“音”之奥妙的。

山野樵夫钟子期能够成为音乐大师,绝非偶然。钟氏家族中谙通音乐的也绝非钟子期一人。据专家考证钟子期系楚国音乐世家钟仪、钟健之族人。钟仪曾受楚国之封,当过今郧县的行政长官。钟键系楚国乐伊,地位颇高。钟仪既懂音乐,还会打仗,在晋楚交兵时,他率军出战,当了俘虏。他着楚国服饰用晋琴为晋景公奏出了楚曲,景公深受感动,放他回国,遂促进了晋楚相和。这就是楚文化典故中的“南冠楚囚”。

两位楚人相遇相知,更说明楚地人文根基的厚实。知音文化所展示的,无疑是对“唯楚有材”的绝好阐释。

其二、音乐水平在先秦时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北人善琴,南人骄钟”。 琴台知音的美好传说,应该说与楚时江汉地区古乐兴盛不无关系。当年楚国的郢都即音乐之城,楚王喜好音乐,宋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郢中下里巴之歌唱,和者常达数千之众。可见当时音乐是相当民间化。所以说武汉地区能演化出一个琴台胜迹,与楚人好乐之风密不可分。

伯牙琴艺之高、钟子期知音之深,可谓妙化造境。当时晋、楚时为劲敌,二人国别不同,但他们的心灵因文化的血缘而结成倾盖如故的知己。

其三、伯牙、子期之交,由相知而生“情”生“义”,相见恨晚而相约来年。钟子期因病早逝,临终托父转达渴慕之情,伯牙如期践约,恸失挚友而有“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之举。达官、布衣相交已是十分难得,更难得的是萍水相逢而能恪守诺言。知音文化所提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dff92a402020740bf1e9b8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