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感五首(其三)》

2022-03-29 05:04: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有感五首(其三)》》,欢迎阅读!
杜甫,其三,有感

杜甫——《有感五首(其三)》

【年代】:唐【作者】:杜甫——《有感五首(其三)》【内容】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赏析】:《有感五首》,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秋。 这是其中第三首,内容和当时朝廷中迁都洛阳之议有关。 安史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

这首诗即为此有感而发。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

首联先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

相传周成王使召公复营洛邑,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 次句本此。

两句是说,洛阳居于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入贡赋税,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

这里所说的内容也就是主张迁都洛阳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 诗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转述,是因为单就地理位置而论,洛阳确


有建都的优越条件。

这里先让一步,正是为了使下面转出的议论更加有力。 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颔联紧承舟车、贡赋,翻出新意。 红粟腐用《汉书。

食货志》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而不可食。 翠华是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

两句是说,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延首等待皇上能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 话说得很委婉。

实际上杜甫是反对迁都洛阳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天中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反话正说,明言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 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所以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说:百姓所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主张迁都洛阳的人还将洛阳的地险作为迁都的理由,于是诗人又针对这种议论而发表见解道: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莫取,就是不要只着眼于的意思。

杜甫并不是否认金汤固的作用,而是认为,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来说,根本的凭藉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业。


两句一反一正,一谆谆告诫,一热情希望,显得特别语重心长。 诗写到这里,已经从具体的迁都问题引申开去,提高升华到根本的施政原则,因此下一联就进一步说到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答案原极简单而平常: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

要知道,所谓盗贼,本来都是皇帝的臣民呵。

腹联莫取、长令,反复叮咛,极其郑重,末联却轻描淡写地拈出不过二字。

这高举轻放的戏剧性转折,使得轻描淡写的不过更加引人注目,更增含蕴。

为了进一步强调行俭德的重要,诗人又语重心长地补上一句盗贼本王臣,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深沉和语言的明快尖锐,在这里被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这首诗富于政论色彩,又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是带有杜甫独特个性的。

如果说将议论引入五律这种通常用来抒情写景的形式,是杜甫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那么议论而挟情韵以行,便是杜甫成功的艺术验。

(刘学锴)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e49352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