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创作风格及其成因

2022-04-30 07:00: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张爱玲小说创作风格及其成因》,欢迎阅读!
张爱玲,成因,创作,风格,及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张爱玲小说创作风格及其成因

作者:刘楠霞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5

要:苍凉之美表征着张爱玲对时代、人性的总体感悟,也成为涵盖全篇的基调。她以此为出发点,以浸满苍凉感的文字叙写着一个个时代与历史的悲剧,从异于世人的感受出发,将母爱放入真实的人性和社会中观望,还母亲之为的本来面目。正因为如此,在几十年过去的今天,张爱玲的苍凉与悲痛,挣扎与探索,追求与绝望,仍会穿越时空,在我们的灵魂里振荡。

关键词:张爱玲;苍凉;悲剧 ;颠覆 ;畸形母爱

作者简介:刘楠霞,女,河南省新乡市人,新乡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

阅读张爱玲的作品,这一抹沉郁凄绝的苍凉感会时时泛起,我们会为字里行间那份莫名的忧伤、寂寞所感染,又为其深寓于语言文字中那一声声沉郁的对生命苍凉感的咏叹而震撼。 一、对悲剧的叙写

现代悲剧在审美上,具有真悲的内蕴 ,它在唤起人的心灵的震撼之余引起人的理智的思考。张爱玲审美的主要美学特征正是具有现代意义悲剧美。她以独特的艺术禀赋敏感到悲剧意蕴的演变,并在创作中演绎出现代悲剧的无穷意味。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所创造的文字世界,是一个主要来自城市阶层的人生写真,是表现他们的愿望、现实、矛盾、痛苦、敷衍、苟且等等。在作品中,张爱玲充分地揭示出他们的心灵与肉体、情感和欲望、理性与本能的巨大冲突,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与理解,渗透出现代人丧失精神家园之后的孤独感、寂寞感。这种对生命意义的探寻而不得,使她的作品获得更深层的悲剧内涵,这深层的悲剧内涵浓缩成两个字,即是苍凉。读张爱玲的小说,无论人物命运多么坎坷,多么凄绝,我们读过,内心隐隐作痛,却欲悲无泪 。其悲剧大有大音稀声,大象无行的超拔境界,让人哀婉凄绝之余,将情感压抑在内心,掩卷而思之后,从骨髓深处生发出一股无限的苍凉之感。从而显示出现代悲剧所具有的实质:在最终的结局面前,人类的一切努力既显得不可一世,有挑战的意味,又显得毫无意义, 充满荒诞苍凉,终归要沉寂。

张爱玲的一生正是以一颗布满苍凉的心,用她的文字在她的葱绿配桃红的参差对照中对女性命运悲剧给予深刻的揭示,她选择苍凉这一审美基调来感悟人生、阐释生命,充分显示了她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怀疑,在此意义上,张爱玲构建起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而是现代的属于人的生存意义上的悲剧观,而这一悲剧现代品格的构建正显示出张爱玲苍凉之美的无处不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对母爱的颠覆

于张爱玲而言,对母爱的渴望与母爱的缺乏成为她一生致命的伤痛,她不得不以苍凉到极点的眼光去审视母爱。张爱玲窥探人生、经历人生的最初窗口是她不和而畸形的家庭,这也成为她描绘世界表达内心情感的第一个先验模式。母爱残缺的事实铸就了她笔下母爱灰冷的外壳,因而她不能也不愿揭示出母爱中的积极精神。张爱玲所要展示的则是母爱的阴暗、龌龊与自私,描绘的是一群丑母的形象,抑或是说,她将母亲从圣坛还原于世俗社会之中。在《流·谈跳舞》一文中,张爱玲曾说:母爱这大题目,像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做了太多的滥调文章。其实有些感情,如果时时把它戏剧化,就光剩下戏剧了,母爱尤其是。温情脉脉的母爱背后是青面獠牙的吃人本质,所谓亲情、友情、爱情到她这里只不过是冠冕堂皇的用以装饰这吃人社会的假面具而已,其背后都是赤裸裸的金钱利害关系。母亲的形象,已不再是慈爱的象征,更不是温和的天使,而是巫婆、恶魔、疯子的化身,是一个睡在内房床榻上的统治者。理想中的母亲于现实中不复存在,她只偶尔出现在女儿的梦境中,在女儿魔住了,自以为枕住了母亲膝盖的时候, 呜呜咽咽地叫喊:妈,妈,你老人家给我做主!但几乎就在同时,她便明白:她所祈求的母亲与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母亲总让人失望。

畸形变态的母爱,它不等同于一般任何感情上的母爱,而是一种人格极端异化了的附带品。作为第一代新女性,母亲们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几千年历史因袭下来的思想重负,因而不免常有妥协、软弱的表现,尤其是当这种重负与血缘亲情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更显示出超越的艰难。因此,母爱与情爱的冲突时时萦牵于张爱玲的心头并展示于她创作的笔端。揭示出这种畸变母爱的最典型作品当是《金锁记》。作品中张爱玲为人们塑造了一个最彻底的人物曹七巧——一个带着黄金枷锁的疯子。为了金钱,曹七巧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与爱情,牺牲了自己一世的幸福,并被金钱剥蚀了自己正常的情感。

张爱玲对母爱的这种自私性、窥探性进行了极其深刻的披露,她将母爱放在真实的人性和社会中去观望,还母亲之为的本来面目,表现出了母亲在家庭中那种卑微的从属地位,冷峻地剖示了封建家族制度文化对母性的异化,体现了她对父权制社会中母性的冷静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蕴含着一种全新的女性视角,曲径通幽,这恰恰与女性主义对母亲的批判思想不谋而合。

三、对苍凉的探源

张爱玲作品中的苍凉感首先源于她独特的经历与体验,这种独特的经历与体验甚至成为一种情结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张爱玲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名门贵族之家,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文人加大家族浪荡子,对子女缺乏责任感和父爱,坐吃遗产,无力支撑上一代的繁华,到了终人散的前奏。母亲是一位新女性,过于注重自我而忽略了母爱,在张爱玲小小年纪时她就几度出洋。家庭给予张爱玲的体验必然是双重的、分裂的:充裕的物质享受所带来的愉悦和温暖,形成张爱玲思想中的世俗趋向与市民趣味;笼罩着家庭的那种颓废没落、压抑、滞缓的气氛又使张爱玲切身地感到生活的虚无、荒诞以及命运的无常,特别是由于她与继母的冲突而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致的父亲对她的关押、威胁使她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所谓人伦亲情的虚伪与冷酷,从而对人生以及人性产生深刻的怀疑。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都是无情的、冷漠的、悲凉的,这种感受在她是真切的,也是深刻的。

父母的离异、分裂的家庭和破碎的亲情,这一切形成了她孤独敏感的内省个性,而且成为她感受外部世界的心理基础,以致使她终生都带着悲观的眼光看待家庭人生。后来,求学时期所经历战争的威胁与现实的悲哀更加重了她内心的孤独和凄凉,而自己不幸的婚姻又使她进一步体会到生活的苍凉。在这三者之上的是沉淀于张爱玲思想深处潜意识领域的一种中国文人特有的孤独和荒凉情绪。

面对这乱世不可捉摸的命运,张爱玲只能在永久的艺术形式里,感受她所认识的苍凉时代,演绎她的回忆,她对未来的恐惧,她对现实的悲哀,还原出人在历史变动面前的凡俗和无奈。她的作品有着苍凉中的浮华、颓废中的超拔,回荡着一股惆怅与凄凉的旋律,说到底也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 参考文献:

[1][]张爱玲 《张爱玲文集》第4 [M]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年版 [2][]张爱玲 《张爱玲作品精选》 [M] 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3][]夏志清 《张爱玲小说评述》 [M]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 [4][]金洪达主编 《回望张爱玲·镜像缤纷》[C]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年版 [5][]张爱玲 《传奇》 [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3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e4e026b6a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