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2-3 核裂变链式反应的发现

2023-03-11 07:05: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2-3 核裂变链式反应的发现》,欢迎阅读!
链式反应,核裂变,选修,人教,物理



核裂变链式反应的发现(22.6裂变)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使氮原子嬗变成了氧原子,首次实现了原子核人工嬗变,把一种化学元素变成了另一种化学元素,被誉为当代炼金术.卢瑟福的一部著作取名就叫“新炼金术”.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得威克发现中子.由于中子是电中性的,不受静电力的影响,因此很适合作为“炮弹”去轰击原子核.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产生了一个天然不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即磷的同位素,这个同位素是不稳定的,产生之后很快蜕变为稳定元素硅,同时放出正电子.这一实验的重大意义在于,它首次人工产生了放射性元素.

迄今为止,虽然原子物理学仍在很快发展,但人们还看不到原子能实际利用的可能性.最先敲开原子大门的卢瑟福在1933年的一次演说时说:“一般说来,我们不能指望通过这种途径来取得能量,这种生产能的方法是极端可怜的,效率也是极低的.把原子嬗变看成是一种动力来源,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爱因斯坦也作如是观,当记者问他原子能是否可能被实际利用,他回答说:“那就像夜里在鸟类稀少的野外捕鸟一样.”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没料到原子能时代已经近在咫尺.

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激励实验物理学家们致力于轰击原子核的工作.1934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19011954年)改用新发现的中子去逐个轰击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原子,到氟时终于得到了放射性同位素,在短短几个月内发现了数十种放射性同位素.费米还意外地发现,在中子源与被轰击的银金属之间放一块石蜡后,所激发的核反应更为强烈,这就是说,经过减速后,中子引致核反应的能力更强了.这一发现被认为是原子时代的“真正起点”.费米因此而获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

费米的研究小组继续沿着元素周期表往下实验.轰到铀时,他们猜想应该能得到一个原子序数为93的超铀元素,但结果有些异常,但他们还是以为出现了超铀元素,未对异常现象进一步深究.后来,有不少其他核物理学家同时发现了异常现象.主要的异常是,用中子轰击之后的铀产生了许多新的放射性元素,而这些元素在周期表中并不与铀邻近.德国女化学家诺达克提出,在中子轰击下,铀分裂成几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新出现的放射性元素与铀并不邻近的“奇怪”现象.但这一观点不被人们接受,因为看起来,慢中子能量这样小,怎么能将铀的核打碎呢?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哈恩(18791968年)受约里奥—居里夫人实验报告的启发,也重做了有关的实验,并且确信铀嬗变后出现的确实是钡、镧等这样一些与铀相距甚远的元素.哈恩对实验结果感到十分迷惑,便将这些结果和疑问写信告诉了奥地利女物理学家迈特纳(18781968年).迈特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铀核在俘获了一个中子后分裂成两个大致相等的部分,她称这一过程为“分裂核”,玻尔后来改称为“核裂变”.她认为裂变过程要发生质量亏损,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裂变应将放出大量的能量.迈特纳的侄儿弗里希将姑母的这个想法告诉了玻尔,并说自己要着手验证这个想法.玻尔当时正准备起程


去美国开会,刚一到美国,弗里希就电告实验已经证实了迈特纳的想法.玻尔立即将消息告诉了与会的物理学家们,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有的人连报告都没有听完就赶回去做实验.原子核裂变的实验事实很快就得到了公认.哈恩为此获得1944年诺贝尔物理.

核裂变的发现很自然促使人们想到链式反应的可能性.所谓链式反应就是,当中子轰击铀核使核发生分裂时,又有新的中子产生从而再轰击别的铀核,使这一反应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的持续下去.费米在得到核裂变的消息后,当即提出了链式反应的概念,并预言一个重核裂变成两个轻核时一定会出现多余的中子.里奥—居里夫妇率先证实了链式反应的可能性,他们发现,链式反应速度非常之.

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两天,玻尔和惠勒指出,235比铀238更能发生裂变,而慢中子更能引起裂变.释放原子核能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已经齐备,科学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只要链式反应一开始,无比巨大的能量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e8c29dbb9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