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后感

2023-02-06 14:06: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富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国富论,读后感

2013经济学院国贸罗国龙 101022013024

《国富论》——看不见的手读后感

开始学习经济学后,不可避免的要常常听见几本著作的名号,《国富论》就是其中之一。《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经济学专著。光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十分大气的书,它的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出版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而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书中所提到的所谓“看不见的手

经济学领域中常常会提到“看不见的手”,而这一词源自于《国富论》的第四卷。亚.斯密主张自由的市场经济,认为政府对市场竞争的任何干预都是有害的,他的著名论断“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安全和私利。但是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支“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另外一种目标,尽管该目标并非是他的本意。追逐个人利益的结果,是他经常地增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的想要增进社会的利益时更好。

简单的来理解这句话就是:一个仅仅追求自身利益目标的人,可以客观上增进公共利益。并且“主观为己者”所起的“客观的为他人、为社会”的作用,要比“主观为他人、社会”的人要大!斯密曾用实际举例的形式表述过,他说,“我们能吃到面包,喝上美酒,这并非出于面包师、酿酒师对我们的恩惠,而是由于他们对自身利益关切的结果。”用斯密这个古老的判断来看今天:市场上,尽管99%以上的厂商都宣称消费者是“上帝”,而自己作为上帝的“信徒”的全部职责,就是要为上帝服务。但这在本质上,是因为信徒们瞄着上帝兜里的“钞票”,希望借着“哄”上帝高兴的机会,能正大光明地将上帝兜里的钱掏走。假如有上帝的口袋里分文不存,或数量不足,我们立刻就会发现信徒们的“背叛”了。所以,透过“服务于上帝”的口号,透过信徒们含情脉脉打量上帝的目光,我们仍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到信徒们更忠实于自己利益的执着。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萨谬尔森在论述市场经济时说,诺大个纽约市,千百万人口的数不清的各种需要,竟然在没有任何一个统一的中心的指挥、管理下,实现了,满足了。而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那支看不见的手在稳定整个市场的秩序。当代所有熟知市场经济的人,大概没有谁会否认“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了。在斯密的著作中,把“一只看不见的手”描述为一种自然的、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但这个神秘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会不会就是消费者兜里的钞票?如前所说,供应者是为了消费者兜里的钱,才竭诚为消费者服务的,而且,钱必须达到一定的量,少了的不行。从这个角度看,上帝兜里的钱,是引导商品供应者努力提供商品的“看不见的手”

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国内经济学界有人视“看不见的手”为“利益的驱动性”。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市场中实现了的买卖,显然不是“单相思”的结果,仅有卖者为着买者的钞票所作的努力仍然不够,就是说,卖者为提供商品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仅是实现买卖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成功的买卖,不仅需要卖者的努力,还必须要有买者对这种努力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看不见的手”,又成了能使上帝满意并接受的一定数量、质量的商品。

一定数量的钞票与一定数量、质量的商品,都是“利益”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二者的均


衡——一定数量的钞票交换一定数量、质量的商品,则是买卖双方的共同利益的表现。而在双方利益的各自驱动下,会在某个均衡点达成妥协,而这就是“看不见的手

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自由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当理想世界的市场经济的任一假设条件得不到满足或不能成立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例如,当存在垄断时,当存在外部性时,当存在公共产品时,当市场参与者存在不完全信息时,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出现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的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也讽刺过“看不见的手”“这种关系就像古代的命运之神一样逍遥于环球之上”1929年以后的大萧条对自由市场经济是一个沉重打击,随之诞生的凯恩斯革命,将政府干预经济尤其是利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经济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完善并修正了亚当.斯密的理论。这种被称作保持稳定的政策主要是由凯恩斯提出并经凯恩斯主义者补充和发展的一套宏观经济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上述市场失灵的表现,就成了推出政府调控经济的理论根据,政府调控的目的在于矫正市场失灵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共识。萨缪尔森就曾说过:“讨论市场失灵的情况,是为了将我们对市场的热情稍稍降温。对看不见的手有所了解之后,我们一定不要过分迷恋于市场机制的美妙。

当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时,必须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介入,相互协调共同成为发展经济的调节手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e9321f76edb6f1afe001f8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