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礼治思想

2022-12-20 16:2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孔子的礼治思想》,欢迎阅读!
礼治,孔子,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孔子的礼治思想

作者:刘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7

摘要:如果我们将孔子意义上的礼理解为一种对人们的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制度与文化,那么这种礼可以看作是先贤的宪法 关键词:孔子 礼治 细想

[中图分类号]K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242-01

一、礼的涵义

曾有学者指出,民主是先贤的民主。意指在有民主传统的社会中,民主是作为一种集合历代哲人智者洞见的制度存在的。如果我们将孔子意义上的礼理解为一种对人们的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制度与文化,那么这种礼可以看作是先贤的宪法。即一方面是历代人们对于理想社会中的理想人格进行想象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实践理性的累积。孔子提倡的礼就是这样一种规范社会行为,直至政治行为的一种根本准则。

孔子的礼在《论语》中(杨伯峻本)总共出现了74次,计有礼节、礼让、礼制、礼乐、礼仪、行礼、礼的本质、合理合法等近八种含义。对这些含义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礼的概念首先具有双重性。既包括以内省为重要方式的个人道德修养,也包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仪制度。这种对礼的界定当然首先是孔子天才的创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我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家国同构,这部分导致了我们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是合一的。而作为社会根本规范的礼,当然必须同时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才能有效的发挥其效用。当然,孔子的礼也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说明孔子的礼是有其适用范围的。在等级社会,我们不必苛求古人,但是这其中透露出的信息确是不容忽视的。虽然孔子认为礼是无法被庶人所熟练掌握的,但是礼制确实可以缓解不同等级间的矛盾的。当然这种缓解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传统贵族对于社会的绝对控制。所以,礼治作为儒家治理的主要形式(德治可以看作是礼治的一个方面),能在数千年的社会运行中不断起到枢纽的作用。也不是毫无道理的。

二、以扎治国的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礼作为规制政治行为的基本准则,实际上有宪法的性质。孔子认为治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而礼仪对于治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他在《里仁》篇中提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意思是能够用礼让来治国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可见,在孔子看来,礼仪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治国,并且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国之道。他在《为政》篇中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法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的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因此,在孔子看来,礼治是比法治更为根本的治理形式。

但是以礼治国是需要相当成熟的条件的,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孔子的礼治思想最终会在战国的大争之世中江河日下。首先要进行礼治就必须以倡导的思想来作为思想上的前提。我们上面涉及到仁与礼在内涵上的同质性,这说明在一个不仁的社会中,礼治是无法施行的,最终只能演变成没有灵魂的空壳。如果说仁相对侧重于内心的道德体验,那么礼相对侧重于外在的行为方式。缺少了内心当中对于其他生命的尊重,礼仪最终也只能成为一套古怪的仪式罢了。从另一个方面说,礼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安排,如果缺乏支持性的文化环境,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仁爱精神,礼仪制度最终也必然会走向没落。 同样,礼治也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我们前面说过,礼既然既具有个人道德,也具有礼仪制度的双重内涵,那么这两个方面又如何能统一于礼治呢?这得益于我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国家作为公共政治的对象,被看作是帝王的扩大化的家庭,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因此,一切在普通家庭中能够起作用的制度与文化,在一个国家中也往往能找到对应物。这其中隐含的思维就是认为处理私人家庭关系的规律与处理公共事物的规律是同一的。所以既规制内在心性又规制外在行为的礼要发挥作用,就必然要存在这样一个同质性的社会与之相适应。但实际上,从现代社会的观点来看,家庭事务与公共事务的规律很显然是不同的,现代政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建立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分野上的,因此,要如何对待这一传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问题。

三、礼治思想的简评

那么,到底礼治是不是一个优良的制度架构,我们还必须讨论一个优良的制度应该符合哪些标准。当然这种讨论不是空泛的,我们必须联系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变迁的进程来进行考察。在这样一个乱世,首要的目的无疑是秩序的恢复,因为战争与动荡是不能实现任何终极性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ea5a30132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