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端”浅析孟子心性论的逻辑进路

2022-07-06 23:04: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由“端”浅析孟子心性论的逻辑进路》,欢迎阅读!
进路,孟子,心性,浅析,逻辑

由“端”浅析孟子心性论的逻辑进路

孟子以心为性之端,正是借助于端这一重要范畴,孟子合理地建构了其心性论的逻辑发 展进路

C

在时间维度上为初始开端,在空间维度上则为细微端倪,在自然质性上为幼弱稚 嫩。端的这三层意涵,在逻辑上决定了孟子哲学中由心向性发展的三重导向。

一、 初始而可成

孟子通过人、禽之别,确左了心为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的类本质,又通过性、命 之分,将仁、义、礼、智纳入到人的本性层域。在孟子看来,心虽然只是性之端,然而因为 其具有本源动力,显雷活泼生机,所以可以成就徳性。

孟子日:人之所以异于禽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此几希的内 容便是心,其具体要目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在孟子看来,此四 心既为人人所共有,又是人类区别于他类之根本特性,倘若缺乏其中之一,则不能属于人之 类。他说: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塔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 人也。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苴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四端是构成人的四大基本要素,作为 标志性的要素,缺失英一则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犹如四体缺失其一便成残疾。

二、 细微而需知

端既为草木初生之象,亦有细微难察之意。孟子以端言心,意味着心在空间维度上具有 易为他物遮蔽、细微难以察觉的特征。在孟子看来,心其体虽微,英用甚大,若能觉解到本 心的存在并自觉扩充,则足以安泄天下;相反,则不足以赡养父母。

孟子所谓心或本心(《孟子告子上》),就人与人之间的对比而言,为人人共有,非独贤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就人类与它类的比较而言,则为人类独有,是至尊 至贵的。然而,对于人人皆有的至尊至贵的本质特性,并非人人都能觉解到它的存在。在孟 子的视域中,心为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四端虽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生根发芽,然 而并非人人都能将之积极推行,以致貝徳性无法彰显。

三、 稚嫩而待养

端的本义兼具草木的根基与萌芽,所以是生命已发之象。

依孟子之理路,相对于他物而言,人虽然为美之品类,但由于作为此一品类的标志四端 毕竟稚嫩不足恃,人唯有将稚嫩的心培养为成熟的性,唯有将本心发展为善性,培成涵养, 亳无懈怠,方可成就完美的人格。

孟子以端言心,建构由心而性的逻辑路径,既向人们昭示了人性可以实现的希望之光, 同时也暗含着由心至性的艰难之途,因为作为生命的发端,固然是朝气蓬勃,但由于是初生 幼嫩,所以必然易受摧折。《孟子》牛山之木一段十分形象地比喻了心在成长为性的历程中所 遭遇的摧折。《孟子告子上》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 是北日夜之所息,雨壺之所润,非无


萌孽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灌灌也。牛山 之木本来很美,然而因为牛山处于大国之郊,木材遭到斧斤的砍伐,使得牛山之木残缺不全。 由于树木内在生命力的日夜孽息,加之外在的雨露滋润,并非没有萌孽(萌是芽,孽是木枝砍 去以后再生的芽)生发,然而,大国之人又以牛山之萌孽牧英牛羊,虽然生命的嫩芽萌发不已, 然而由于遭到牛羊的不断啃噬,当此自然生发之力不敌残害之力时,牛山便呈现光秃之貌。

综上所述,孟子人性论的本旨是髙扬人类的徳性,突出人在宇宙中的大任,而对人类之 特性的界左,孟子又是借助于对心的阐发而实现的。孟子谓侧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 别为仁义礼智之端,说明心、性虽是一体不二,却代表着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开始 与发展、细微与盛大、稚嫩与成熟之分。孟子以心为性之端,突出了心初始而未成、细微而 未显、已发而未尽的特征,从而构设了心可以成为性、心需知而扩充为性、心待养而为性的 三重逻辑进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ee403b26b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8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