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

2022-12-09 23:28: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欢迎阅读!
农场,借鉴,模式,经验,我国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

作者:张福生

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7年第7



摘要: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示范推行农业新科技,进一步提高科技贡献率的有效路径,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综述了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模式和经验启示,为促进我国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农业政策

一、背景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亟需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式才能有所发展。家庭农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指导性方向,已经成为了四大新型经营主体形式之一。因此,在农业发展的未来,家庭农场、专业粮食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将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而“家庭农场”的模式将作为新型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第一次出现在中央头号文件中。然而,“家庭农场”在中国还是一个新事物,很多人对概念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存在偏见和误解,并影响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自家庭农场在2013年被以1号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之后,就已代表家庭农场和专业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为新型的经营形式正式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此为我国转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经营制度指明了方向。之后,我国很多学者从很多全新的角度对家庭农场展开研究,并且每个学者的观点都有所不同。

朱启臻(2013)通过研究认为,家庭农场中的主要劳动力应为家庭成员,而且其主要收入应来源于农业经营,在经营管理方面可以自我服务。并且他把家庭农场的特征总结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具有一定的规模,不同于小农户;第二是以家庭劳动为主,不同于工商资本或农场中的雇佣工人;第三是不同于农民承包土地的短期行为家庭应强调它的稳定性;第四是工商登记、家庭农场是一种农业企业,不同于专业大户、传统的承包大户等,是很容易识别并可注册为一个法人代表,并以此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认可。高强(2013)把现代的家庭农场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农场,它是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是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信息、农业机械、金融等现代生产和现代经营理念的综合应用,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新的微观经济协作组织。韦波(2013)指出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家庭农场的注册机制需要进一步细化,不能搞一刀切,应进一步明确家庭农场的定位和责任承担形式。于传岗(2013)指出我国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应该依据具体国情,收入均衡化于农场主素质化是度量中国式家庭农场的标准。郑凤田(2013)认为在我国发展家庭农场应主要解决土地流转和发展资金两个关键性问题。朱启臻(2014)认为家庭农场的突出特征是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其经营主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并以农业为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有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其中一个最理想的模式是多元化综合农场。曾平生(2016)运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即我国家庭农场呈现出经营规模不同、经营品种不同、经营效益较好、具有市场竞争力等明显特征。家庭农场的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但是也存在土地产权认识不明晰、资金短缺、劳动力缺乏等瓶颈问题。

三、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主要模式

(一)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4年末,全国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数量为24万个,是2010年的2.05倍。其中上海家庭农场数量1.24万个,流转土地率达81.2%。广西为0.98万个,河北为0.85万个,浙江家庭农场发展的数量较多,为2.51万个,内蒙古的家庭农场多为畜牧养殖业,1.13万个,山西、河南分别为0.75万、0.82万个(见16页表1)。



如果把上表中的数据作拆线图可以看出,浙江和广西两个省的增长速度较快,而山西和河北的基数相对较低(见16页图1)。

同时,在全国的家庭农场中,从事种植业的、养殖业的分别有40.95万个、38.28万个,分别占总数的46.7%45.5%;从事种养结合的与其他行业的较少。可见在家庭农场中种植业所占比例较高,而其他的行业相对较少。

(二)家庭农场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1、上海市松江模式。特点:村民委托、村委会集体统一流转、由区政府整合再发包给承租者。政府组织培训,考核通过发放证书,农场主持证上岗,最后政府通过技术指导和产业链衔接等问题的协调,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效果:目前该地区的家庭农场数已达1300户左右,平均年收入7~10万元,平均农场面积为6.67~10公顷。

2、浙江宁波模式。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市场找出路。通过市场调查,根据消费者需要培育了一大批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规模大户,政府在政策和财政方面对规模大户给予支持补贴,并充许成立公司并予以工商注册登记。

效果:提高家庭农场的自主意识,合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了适度产业化经营。引导家庭农场合理合法经营实现了从业者收入的多元化。从而解决了农场主的后顾之忧,稳定了家庭农场的规模与数量,促进了其健康稳步发展。

3、武汉模式。特点: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为主。鼓励有能力的农村较高文化水平的农业生产者农民通过承包、租赁、投资入股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集中连片开发当地分散的土地。

效果: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日常的生产管理经验中创新了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了种养结合型和循环农业型等适合当地特色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4、吉林绥化模式。特点:园区+公司+家庭农场的独特发展模式。利用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亚麻为主导产业围绕这一目标,以大农机为重点发展装备农业,积极推动土地流转,耕地规模经营。

效果:打造出了中国唯一、世界最大的亚麻纺编织产业集聚区。

四、经验借鉴

(一)政府对农业的支持


吉林延边为了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出台了包括贷款贴息、各项国家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作物保险保费给予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相关多项扶持政策。而“松江模式”中对家庭农场的补贴主要是两种方法,包括现金直补和物质补贴。前一种主要是以5.336~13.34公顷为限,进行农资直接补贴1140/公顷、作物种植补贴主要是水稻每公顷

2250元标准,为了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又增加了每公顷1500元的补贴费用,另外,在对家庭农场进行考核的基础上,如果考核合格则享受每公顷1500元的生产管理补贴。后一种是把补贴折合成各种物资,如,常规稻良种补贴,240/公顷、杂交稻375/公顷、大麦种子按525/公顷、二麦种子按小麦525/公顷补贴进行补贴,还有各种药品补贴337.5/公顷,综合各种补贴可占到家庭农场净收入的60%以上,从资金上对家庭农场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二)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的扩大也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向更高水平发展。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业生产专业化不仅有利于有效地使用资金、设备和最大化生产力,提高产品产量,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场

根据气候地理条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关政策,重点扶持地域特色鲜明的家庭农场。通过租赁、承包入股等多种形式,鼓励土地流转,将分散的土地连片开发,提高了家庭农场的土地经验规模。土地规模的扩大为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提高了家庭农场的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培育了

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了家庭农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允许多种模式并存

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依据区位优势在家庭农场种植类型和规模上灵活把控,形成公司+家庭农场、企业+家庭农场、大型商超+家庭农场的特色发展模式。公司、企业、商超与家庭农场签订订单式合作模式,家庭农场的经营类型和规模与公司企业的需求紧密集合,不仅保证了企业、公司、商超所需产品的稳定供给,也给家庭农场主吃下了放心丸,提高了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多方的良性健康发展。

(五)增加智力模式的开发

在家庭农场扶持政策上重点向拥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家庭农场主倾斜,注重家庭农场的农科技投入、经济效益和整体发展质量。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家庭农场主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电视大学、夜校等多种形式给予家庭农场主农业科技、生产技能、经营管理等培训,着力提高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日常管理、产品营销等综合素质,为家庭农场主聘请农业专家答疑家庭农场运营中的问题,提升家庭农场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启臻,胡鹏辉,.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J].农业经济问题,2014(7).

(责任编辑马志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f929de469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c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