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知识梳理

2023-03-02 15:2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知识梳理》,欢迎阅读!
西学东渐,梳理,中国,近代,转型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一、近代政治转型(专制→民主共和) 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1.上海开埠:1843

2.租界的辟设:1845年,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上海土地章程》的订立。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3.租界华洋杂处的开始小刀会起义 4.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

5.对租界的认识(结合材料,辩证看待) 觉醒与抗争

二、近代经济转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背景: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代表:发昌机器厂(上海)、继昌隆机器丝厂(广东) 三、近代思想转型 思想潮流的演进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①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西学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大的冲击。

②内容:保持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③指导运动:洋务运动

④评价: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迈出了现代化道路上的第一步;但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2.进化论

①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 ②书刊:严复的《天演论》 ③内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④评价: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

⑤影响: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孕育了一批有近代 意识的知识分子,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3.共和革命(三民主义)

①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②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③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④革命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可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⑤评价: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4.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

①背景:辛亥革命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社会的黑暗形成强烈的反差。 ②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③民主与科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猛烈冲击了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起了思

想解放的作用。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做了较为系

统的阐释。

对整个中国现代化过程有深远的影响,鼓舞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探求真理的热情。 科技文化的发展

1.新式教育:①洋务学堂(北京: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 ②留学:洋务运动幼童赴美留学;20世纪初,留日学生增多。 ③清末新政确立新学制

2.近代科技的引进:李善兰传播西方数理知识。 3.西书的翻译和出版:商务印书馆编译西学名著。 4.报刊业的繁荣:①维新报刊:《时务报》 ②《申报》:创办于1872年,是近代历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刊,堪称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宝库。 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交通:①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是中国自办的第一家轮船公司。 唐胥铁路(1881年)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2.民间社团的兴起:戊戌维新时期的强学会 3.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禁缠足、废跪拜、倡女权等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4.史学转型(梁启超倡导史界革命) 四、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传输程度:由浅入深、逐次递进,节节嬗变; 传输内容:器物-制度-文化心理

对西学态度:被动接受——主动效法——自主选择

传输方式:多样化——办学兴教,翻译西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派遣留学生和驻外使臣,传教士的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fa1ba90c4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