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品德的故事)热爱祖国的故事_“译界之王”林纾

2022-09-10 12:18: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崇尚品德的故事)热爱祖国的故事_“译界之王”林纾》,欢迎阅读!
故事,品德,崇尚,祖国,热爱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出生于福建闽县,中国近代的文学巨匠、译界泰斗。林纾从小家境贫寒,但他酷爱读书,在为生计奔波的同时从来没有放弃过苦读,而且他酷爱中国传统文学自幼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林纾小时候,由于买不起书只能搜罗旧书苦读,曾经得到《史记》《汉书》残本,潜心研读,日夜不辍。林纾自称“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李宗言家藏三四万卷书籍,林纾与之交结,得以遍读,从而积累涵养了惊人的写作才能。如果他遇见谁有什么好书就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舅父送他一部《康熙字典》,他置于案头,时时翻检,并在案头边的墙面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读完一卷书才肯上床休息。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十八岁时患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二十二岁时,他已读古书两千多卷,三十岁时,他读的书已达一万多卷了。

他曾经说:“用功学习虽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着黑夜向前走,会越走越光明;好游玩虽是乐事,却如同傍晚出门,趁黄昏走,会越走越黑暗。”一部《史记》,他苦读了八年,每读完一篇,便用白纸覆盖原文,默默思考看过的内容;韩愈的散文虽然不到百字,他也要读上几个月,直悟得其精义方才改读他篇。正因为他勤奋好学,不到三十就能文善画;读书已达两千余卷,他曾经对人说:“我的一支笔,靠在闽县南门城墙上,没有人搬得动。”他不懂外文,但由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竟采用世人很少见的翻译书的方式:先后由十多个懂外文的人做口述,他做笔译,将英、美、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一千七百余部名著翻译成中文,给后来的文学翻译奠定了一个基础,影响很大。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就是他与别人合作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林纾的译作在当时的古老中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它们更加牢固地确立了林纾“译界之王”的地位。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译界之王”林纾在别人做口述时,他做笔译,就这样勤学苦练,最后成为与严复齐名的译界天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faf4229011ca300a6c390d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