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相关概念

2023-01-29 11:25: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婚姻的相关概念》,欢迎阅读!
概念,婚姻,相关

婚姻的相关概念

人类的生育过程都是通过特定时代的婚姻制度,并在特定的婚育观念支配下实现的,因此婚姻状况是影响生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结婚件数和结婚率

结婚件数和结婚率是婚姻最基本的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一个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化情况。结婚件数即为一个人口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发生的婚姻事件的总数,又称为结婚对数。结婚率是一个人口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的结婚人数与同期总人口数的比率,表明结婚频繁的程度。

结婚率在实际计算时通常采用一个人口一年内的结婚件数与当年的年平均人口数之比,习惯上用千分数表示。比如,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人口统计资料集(2019)的数据,日本2017年的结婚件数为60.9万件,结婚率为4.9‰,这表示当年日本共有60.9万对新人(121.8万人)结婚,每一千人中共有约5对新人在当年结婚。 (二)平均初婚年龄和晚婚化

平均初婚年龄是对初次结婚者年龄的平均,一般需要按性别分开计算。平均初婚年龄是研究婚姻状况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一般而言,结婚,尤其是初婚是育龄妇女开始生育行为的前提,因此研究初婚年龄,特别是女性初婚年龄的变化,对于分析婚姻与生育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研究需要的不同,平均初婚年龄可以分为同期人平均初婚年龄和同批人平均初婚年龄两种。同期人平均初婚年龄即为某一时期(通常为1)初次结婚者年龄的平均,计算较为简便,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反映一个人口初婚年龄变化的年度数据一般都是同期人平均初婚年龄。同批人平均初婚年龄即为某一出生同批人初次结婚时年龄的平均,其计算方法相对复杂,需要通过将该组同批人在不同年龄段的结婚率进行加权平均而求得。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等因素导致平均初婚年龄呈现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即为晚婚化。 (三)终身未婚率和非婚化

未婚是指到达结婚年龄而由于某些原因尚未结婚,某一年龄(或年龄组)婚人口数与该年龄(或年龄组)总人口数的比值即为该年龄(或年龄组)的未婚


率。终身未婚是未婚的特殊形式,通常女性超过育龄期而尚未结婚,则视为终身未婚。男性终身未婚行为的衡量往往也参照这一标准。

在不考虑婚外生育的前提下,一批女性的终身未婚行为意味着其完全生育率0。因此对于一个婚外生育比例较低的人口,研究其终身未婚率的变化对分析其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终身未婚率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计算一个人口中年满50岁而未婚的人口数与该人口年满50岁的全部人口数之比,用千分数表示;另一种是由一个人口45-49岁年龄组和50-54岁年龄组人口未婚率的平均值算出。本研究所使用的终身未婚率数据均采用后者。

影响终身未婚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是主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使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发生变化,导致终身未婚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即为非婚化。 (四)婚内生育率和初婚初育间隔

婚内生育率(marital fertility rate,简称 MFR)和初婚初育间隔是研究和分析婚内生育状况的重要指标。如前文所述,日本的非婚生育比例极低,绝大多数生育行为发生在婚内,因此婚内生育状况的变化对日本的少子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婚内生育率的计算与生育率类似,是每千名已婚女性所生育的活婴数,一般用千分数表示。初婚初育间隔是指女性初次结婚和结婚后初次生育之间的间隔。其计算方法一般是从结婚之日算起,不足一周年的记作0年,超过一周年不满二周年记作1年,以此类推。

平均初婚初育间隔与平均初婚年龄叠加,能够进一步反映一个人口中女性开始生育行为的早晚,对于分析生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fe88d5a17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1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