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导游词

2022-12-27 03:1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晋祠导游词》,欢迎阅读!
晋祠,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三子姬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因排行第三故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祠重修扩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 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文物古迹十分重视,多次拨款对晋祠进行维修、保护及扩建。1953年翻修鱼沼飞梁;1954年扩修智伯渠,重建锁虹桥;1955年翻修献殿;1960年重建望川亭;1963年在同乐亭基础上改建山西书画展览馆,后改为傅山纪念馆;1964年修建晋祠新大门;1978年堆砌晋溪书院南侧两座假山;1980年重建奉圣寺;1982年扩建唐碑亭;1983年新建翰香馆;1984年开辟留山湖;1988年筹建董寿平美术馆;1992年改建晋溪书院为王氏祖祠;1994年开始圣母殿落架大翻修。屡次的翻修和扩建使晋祠之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景区面貌焕然一新。山西的古旧建筑保存修复得很好,修旧如旧,历史与文化在古旧中显现,而这些大都注入了修缮古建筑文物的大师——山西人柴泽俊的心血。

晋祠景致,美不胜收。有诗为证

李白诗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郭沫若诗曰:“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唐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接着,我来到“龙兴晋阳”景区。首先映入眼帘是一组气势磅礴、撼人心魄青铜历史群雕。即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勋臣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魏征、李绩、马周等功臣群雕。画面中,太宗与他的这几位开国元勋,正拥携征尘齐集一处,披篷戴冠、马踏青山、凝眸远眺、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大有撗扫六合,一统天下,舍我其谁的王者霸气。当年,由李渊父子率众自晋阳起兵伐隋,建立大唐基业,再由太宗世民引领群臣,励精图治,始创贞观盛世的宏图长卷,活脱脱跃然世人眼前。 李渊、李世民父子曾起兵于此,克关中,取长安,灭隋建唐,战功赫赫,声名远播,威名四海。

公元2003年,值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晋阳大地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承历史,启后世,以彰显唐太宗李世民及君臣的丰功伟绩,特铸塑 “龙兴晋阳”青铜群像供人景仰。雕塑高6.99米,宽9.5米,重2500公斤,是目前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这组群雕为晋祠又添一景。

抬头望望悬挂在正门上方的贴金匾额“晋祠”两个字,据说是陈毅前辈于1959522日游晋祠时写下的。

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周平王的母亲邑姜。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






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 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改为这也是山西简称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 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领导人来晋王祠游玩。他游完一圈后说如今百姓当家做主,中国已无王侯,便把晋王祠中的字去掉,改称晋祠。



晋祠内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是明清时期的戏台。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 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昭然若揭。水镜台前的铁狮子身上有铭文,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印迹。它坐东朝西,是一座戏台。它下面有八口大缸,当年唱戏时起到扩音器的作用,是中国最古老的音响。“水镜台”三字为乾隆书法老师陈二酉所题,是晋祠中无数匾额中被称为三大名匾的三匾之首。另两处为一明代著名书法家所题之“对越”与难老泉处的傅山先生题“难老”一匾。

水镜台后面是明代的会仙桥,传说仙人们四月初四在桥上相会,因此得名。

桥下是著名的智伯渠,蜿蜒东流。别小看晋祠的水渠,这条水渠是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瑶为攻取晋阳城而建的,结果却是赵、韩、魏联合灭掉了智伯,尔后三家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山西的又一名称“三晋”即由此得来而“智伯水灌晋阳”也导致了“三家分晋”,成了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中国社会有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金人台上的金人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 会仙桥后面是金人台,台上有四尊铁人,东北隅最完整的这尊是1913年补铸,其余三尊是北宋时期铸造。而保存最完好的就是西南隅这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代表了中国北宋时期冶铁和铸造的高超水平,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祠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急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李世民御制御书的,全国唯一的这么一块碑,这块碑从它的内容、从它的史学价值、从它的书法上都是绝妙的。另外,从意义方面,这块碑也开创了我们国家行书上碑的先河。而且这是李世民晚年写的这块碑,因为他51岁重游晋祠,53岁就去世了,所以这块碑就记述了他晚年的政治思想主张,还有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00a5977f242336c1eb95e2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