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俗世奇人

2022-04-25 03:01: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 俗世奇人》,欢迎阅读!
俗世,奇人,20

20 俗世奇人



1.积累文章的词语。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3.品味语言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特点。



重点: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难点: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试读这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面(shú) (cuō) (shǎnɡ) 一瞅(chǒu) (ɡè) (chù) (kōu) (chuō) (piáo) 2.解释下列词语。

(1)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2)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1.“杨巴”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答案:杨巴“奇”在:有一张能言善辩的好嘴。 泥人张“奇”在:沉稳、干练、捏泥人的水平高。

2.《泥人张》中以一位手艺人的高超技艺为话题,均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异常简单;但这一件事又极富戏剧性,一波三折。情节之奇,奇在一人一事,奇在曲折有致,请结合课文仔细品味。

答案:写“泥人张”,则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上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奇招制敌。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3.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品味其韵味。

(1)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答案: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

*


(2)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

答案:“找”写出了海张五的嚣张气焰。

4.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角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答案:(1)从说话的角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蒙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喜欢”“赏银一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震”。

5.作者对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答案:(示例)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泥人张、杨巴)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俗世奇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起哄 B. C. D.阔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谁也想不到当年那个貌不惊人的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企业家。 ....B.高占敏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C.这部小说描写特别生动,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 ....D.美国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是二十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教学设计师。 ....

3.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大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之间的凡夫俗子中也不乏奇人高手,你能否举出一个例子?

答案:(示例)清末,唱小丑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刘赶三”人称“天下第一丑”。卖剪刀的“王麻子”,王致和等。(任意举出一个即可)



【走近作者】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咀嚼人生的滋味。 【课外拓展】

苏七块(节选)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伞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0a4cb586bec0975f565e2b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